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朝后期咸丰帝遗命的顾命八大臣的结局 顾命八大臣是忠臣吗

清朝后期咸丰帝遗命的顾命八大臣的结局 顾命八大臣是忠臣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317 更新时间:2024/1/16 6:27:41

顾命八大臣(又名:赞襄政务王大臣)是清代职官名,即辅助年幼皇帝执政的王公大臣,是辅政大臣的另一种名义。

成员职位

怡亲王载垣

郑亲王端华

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

额驸景寿

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穆荫

吏部左侍郎匡源

礼部右侍郎杜翰

太仆寺少卿焦祐瀛

成员信息

载垣

载垣(1816年10月16日-1861年11月8日),怡亲王,姓爱新觉罗,是怡亲王胤祥的五世孙,道光五年继承怡亲王爵位。曾任御前大臣行走。咸丰年间,历任左宗正、宗令、领侍卫大臣等官职。咸丰十年,会同兵部尚书穆荫到通州替代桂良,与英国、法国议和,谈判破裂,拘禁巴夏礼等英法议和使团39人。英法联军进逼北京,载垣跟随咸丰帝逃往热河。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他与端华、肃顺等八人受顾命为赞襄政务大臣。“辛酉政变”后,载垣在北京被捕,受赐白绢自尽。

端华

端华,(1807年-1861年),郑亲王,姓爱新觉罗,镶蓝旗人,大清开国功臣努尔哈赤的同母弟舒尔哈齐(也译作速尔哈齐,1564年-1611年)的第四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乌尔恭阿的第三子。道光二十六年(1826)袭爵郑亲王,授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咸丰死后,与怡亲王载垣、其弟肃顺等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八大臣)。后在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的辛酉政变中以“专擅跋扈罪”赐死,死后降爵。

肃顺

肃顺,(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姓爱新觉罗,满洲镶蓝旗人,晚清宗室、权臣,字雨亭,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庶出,母亲是回族人,他的同父异母哥哥端华继承郑亲王爵位。自道光中期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深为咸丰帝信用,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时。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前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是年十月二日夜,肃顺在护咸丰帝梓宫回京途中,行至密云被捕,随后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五。

景寿

景寿(1829年-1889年),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图的儿子。道光二十四年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道光二十五年迎娶道光帝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为妻,后继承一等诚嘉毅勇公的封爵。咸丰五年七月授官“蒙古都统”,六年正月授官“御前大臣”,赐用紫缰,不久升为“领侍卫内大臣”。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被罢官,但是仍然保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二月重新出任蒙古都统,三月重新授予御前大臣的官职。同治三年七月重新赐紫缰,十月重新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的官职,十三年十二月任命他管理神机营的事务。光绪十五年六月去世,谥号端勤。是顾命八大臣中下场最好的一个。

穆荫

穆荫(?-1864年),姓托和络氏,字清轩,满洲正白旗人。晚清大臣,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由官学生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迁翰林侍读。咸丰元年,命以五品京堂候补,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三年,迁礼部侍郎,署左翼总兵,寻调刑部。八年,擢理藩院尚书兼都统,调兵部尚书。十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与怡亲王载垣同为钦差大臣,赴通州与英法联军和谈。谈判失败,扣押英法谈判代表巴夏礼等,导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穆荫论罪撤职,与咸丰帝逃往热河,躲进避暑山庄。咸丰帝驾崩后,为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

1861年“辛酉政变”,穆荫以“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节尤重”的罪名被流放。后获赦免,同治三年,在家中去世。

匡源

匡源(1815年-1881年),字本如,号鹤泉,胶州人。晚清大臣,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书画家,教育家。出生于书香人家,自幼聪敏好学,才思敏捷,认真刻苦。十三岁考秀才,文采卓异,擅诗文,号为神童,少有大志。道光二十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皇子奕詝讲经老师,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代理礼部尚书,军机大臣,赐紫禁城骑马,累官吏部侍郎。咸丰八年,入职军机处。咸丰帝驾崩后,为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被罢官还乡,主讲于济南泺源院。光绪七年卒,年六十六。

杜翰

杜翰(1806年-1866年), 字鸿举,号继园,山东滨县(今滨城区)人,咸丰皇帝老师杜受田的长子。道光二十四年进士,获选为庶吉士,授官翰林院检讨。咸丰三年(1853年),咸丰帝念其父劬劳,擢杜翰为工部侍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办理京城巡防事宜,甚受倚重。咸丰十年,随咸丰帝逃热河。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重,遗命杜翰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为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反对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辛酉政变后,杜翰被革职,发配新疆,后来获赦免,从此闭门不出。死于同治五年。

焦祐瀛

焦祐瀛,(1814年-1887年),字桂樵,天津人。道光十九年,中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迁光禄少卿。咸丰十年,历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光禄寺少卿,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迁太仆寺卿。咸丰皇帝的诏书,多为其草拟。咸丰帝驾崩后,与肃顺同受顾命,为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被免职。

标签: 顾命

更多文章

  •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到底怎么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有卧龙之称,是三国时期最顶尖的谋士之一,大多数人对他都不陌生,而且每次提起他,都会忍不住用上“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等形容词,仿佛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个无所不能的存在。但是我国古代却又有一句俗语,叫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rd

  • 《儒林外史》创作的历史社会背景介绍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以小说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说之存疑《儒林外史》被称为讽刺小说,始于鲁迅先生,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给《儒林外史》冠上了“讽刺之书”之名:迨《儒林外史》出,乃秉

  • 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哪个厉害 四库全书是哪四库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年编成的丛书。此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我国古代典籍大多数集中庋藏于皇室官府,藏书虽富,一般人却无由得窥,而私家之藏,又多秘之珍之,

  • 乾隆帝的“十全武功”具体包括哪些功绩?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十全武功

    十全武功是指清乾隆年间,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中央政府十次派兵平定边疆叛乱。乾隆五十七年,八十二岁的乾隆皇帝撰写了《十全记》,记述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称《御制十全记》。十全老人乾隆历史背景通过康熙、雍正两朝发展,清朝国力达到鼎盛。但此时国内边疆地区仍处于复杂的环境中,从明朝

  • 军机处是哪个皇帝设立的 军机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简介军机处也称“军机房”、“总理处”,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

  • 大义觉迷录原文 大义觉迷录为什么是禁书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大义觉迷录

    《大义觉迷录》是清代雍正帝编著的一本清史文献汇编著作,全书共四卷,发布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著书原因清初汉人文人曾静和张熙受到吕留良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不满身为“蛮夷”的满人皇帝的统治,并宣扬雍正帝得位不法的言论。曾静于雍正六年(1728年)试图游说当时的川陕总督岳

  • 九子夺嫡每个人的下场 九子夺嫡是哪九个皇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最终以四阿哥胤禛取胜告终。历史上很多朝代,皇位的争夺有时候是非常激烈的,甚至有时候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其中历史上较为严重的的一次就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八王之乱。在清朝时期,皇位争夺最激烈的一次就是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参与其中的有九位皇子,比西晋发动八

  • 南书房设置的历史由来 南书房和军机处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南书房

    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应召侍读之处。简介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书房在乾清门西侧,北向;上书房在乾清门东侧,北向),本是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命

  • 公元220年三国都有哪些名人逝世?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三国时期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这一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也是这一年年末(公历公元220年初),关羽、曹操等三国群雄陆续开始凋零……蜀关羽、法正、黄忠同年去世关羽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

  • “君主专制”称呼的历史由来 君主专制的利与弊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政治学概念中定义的一种政体,又可以称之为或者译为君主专政、绝对君主制、绝对君主专制、绝对主义王权、绝对王权等;君主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