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教九流的起源于什么地方 三教九流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三教九流的起源于什么地方 三教九流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104 更新时间:2024/1/21 16:48:52

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本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按照等级的不同来审视规范道德行为,化解单一的道德规范引发的潜在社会矛盾,此词本无褒贬。而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往往含有贬义。

三教

三教指三大传统宗教 儒 、释、道三教,就是儒教、佛教、道教。

1、儒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儒教不等于儒学)。以“仁”为最高信仰,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极目标。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印度佛教、中国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2、佛教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东汉时由印度传入我国。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印度人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入寂灭、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3、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道教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尊封老子,为了美化唐皇室,说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道教以,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永生不死,与道合一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

三教指的是儒释道,那么九流又指的是什么呢?

所谓的九流,实际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至于上中下九流之说,则是源于《汉书·艺文志》。此中将天下学说分为九流十家。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是为九流。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小说家闲事娱乐,在古时只有“不学无术”,不具有功名家业,不耕不织的人,才会钻研。以此为生,往往需要迎合他人,近于阿谀奉承。而古代极为缺乏物质资源,小说家无法服务于社会,故而被认为“不入流”。之所以以‘流来形容,实际上是以社会形式比喻为水。无论是山河变换,还是水脉分流,水却一直遵守自然的规律的同时,依然展现自己的意志思想。而小说家,却往往要以迎合读者为首。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家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3、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禽滑厘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近年来经过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4、法家

代表人物:管仲、商鞅、韩非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5、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阴阳家的学问“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古代大家与近代学者都认为阴阳家源于道家,属于道家支派,近代出土竹简《三十时》等证实早期阴阳家著作其中有大量道家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6、名家

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名家之所以被称为“名家”,就是因为他们同样是在“思以其道易天下”的过程中,为了播其声,扬其道,释其理,最先围绕“刑名”问题,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称;以后逐渐从“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实”研究。围绕“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奇特,按汉代司马谈所言,是“控名指实”,“参伍不失”,因此,虽然名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7、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是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8、农家

代表人物:许行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9、纵横家

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术成大事的基础。若此不查则必游说而不成。对纵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一切从现实的政治要求出发。纵横家在战国时期的社会舞台上非常活跃,其思想和活动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要对现实有最明确的认识,确定连横的对象,然后知其诸侯为人而定说辞,及游说之法,或抑或扬,或抑扬相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诸法只要对症必事事有其妙。

其次在游说过程中,当先观其反应,见机行事,察其对己之关系,是同是非,若同则继续,若非则当补遗误,而后以飞箝之术或以利诱,或以害说,探其实情,此为游说最主要方法之一,而后再以揣摩之术深察其内心,看其同异,而后快速正确以权谋之术决断。

标签: 三教九流

更多文章

  • 外命妇和内命妇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命妇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看到“夫人”、“小姐”、“太太”等称呼。似乎只要是有钱人家的主妇都可以被称为“夫人”。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在古代,“夫人”是只有受了诰命的妇女才能

  • 谥号:古代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谥号

    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

  • 哪些谥号是贬义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谥号

    中国古代的礼谥法制度是非常有趣的,从西周宰相周公姬旦制定礼谥法,一直用到清末,沿用了三千多年。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将自己整理的礼谥法相关资料与朋友们共享。谥号有好坏之分,好的就吹捧到了天上,坏的,就贬损到十八层地狱,各种趣味,精彩纷呈。记载礼谥法制度最详细的一部文献,就是上古时代成书的《逸周书》,有兴

  • 古代哪些人死后才能拥有谥号?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一个人(泛指皇帝)一生的功过,颇有盖棺定论之意,一般皇帝才有谥号,但是偶尔大臣也有,甚至有的老百姓也有,于是大家避免不了疑问了:谥号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怎样的人才配有谥号?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私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

  • 古代权力交接中出现了多少次“禅让”?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禅让

    禅让(拼音:shàn ràng),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尧把部落联

  • 明朝神机营是干什么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

    明朝的神机营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队,担负著“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任,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就好像今天的战略导弹部队一样,也是战场上的“杀手锏”。它是1410年征交趾时,明成祖朱棣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命名为神机营。这种独立

  • 《唐顿庄园》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顿庄园

    《唐顿庄园》的故事开始于1912年,终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持续十多年。剧集发生的背景,正是英国社会由近代向现代转型的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发生着巨变,而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局势也处在波涛诡谲的风云变幻之中。《唐顿庄园》第一季发生在1912-1914年,剧中格兰瑟姆伯爵一家生活富足,年轻人们无忧无虑

  • 乾隆帝最长寿的嫔妃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乾隆帝

    乾隆帝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帝,康熙五十年出生,嘉庆四年去世,足足活了89岁。乾隆帝养生有功,比中国所有皇帝活得都久,但他还是比不上自己的妃子。乾隆帝有一位妃子,活了92岁,那便是婉贵妃陈氏。得益于今年夏天播出的两部清装宫斗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影响,对于乾隆的后宫,大家有了一定的认识。乾隆帝后宫人

  • 佛教中的三昧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佛教

    三昧(sānmèi)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

  • 三姑六婆指的是哪三姑和哪六婆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姑六婆

    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听过像什么“七大姑八大姨”这一类的话,它们是为了表明一个家族人丁兴旺,人很多。虽然很多人都对“七大姑、八大姨”很熟悉或者说是略有耳闻,但很少有人听过“三姑六婆”。单看字面,相信有不少人会认为它和&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