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乞巧节”怎么转变成情人节?

中国古代“乞巧节”怎么转变成情人节?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510 更新时间:2024/1/24 2:03:37

乞巧节又名七夕节,是古代专门为了女性而建立起来的节日。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说到七夕节,第一反应便是情人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乞巧节的发展过程中,它究竟是如演变成情人节的?

说到七夕节,在汉代学家歆所著的《西京杂记》中便有记载:“汉彩女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其目的就是为了“乞巧”。在这一天,古代的妇女们会通过穿针的方式来让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如果有妇女能够望月穿针成功的话,那便证明自己完成了乞巧。

而除了妇女望月乞巧之外,在七夕节最重要的事便是拜七姐。这所谓的“七姐”就是在传说中,七姐是一位心灵手巧之人,要是妇女能够在七夕这天对七姐加以祭拜,那么就能在手艺上有过人之处。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有在民间流传,故而在《诗经·小雅》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跂彼织女……睆彼牵牛。”但要说七夕节真正得以广泛流传的,还要到汉武帝在位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在汉武帝时期,因为连年征战的缘故,许多青壮男士被征往前线,而留守在家的妇女每到七月初七时,就会将自己与丈夫比作天上的牛郎织女,以此来寄托思念之情。

虽然这时候的七夕节仍在表面上具有乞巧的名义,但许多妇女却已经不会在这个节日上进行所谓的乞巧活动了,而是期盼能够通过这个节日与自己的丈夫相见。不仅如此,在南朝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便收录有《迢迢牵牛星》一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在这首诗中,牵牛与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

此后,又历经各朝各代的文人“加工”,牛郎与织女这一段本属天上的传说愈加丰满生动起来。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传统的乞巧概念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反而是被情人节这一概念逐渐代替。

标签: 乞巧节

更多文章

  • 皮影戏是怎么来的?皮影戏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皮影戏

    1、优孟衣冠的启发优孟是春秋时楚国人,他口齿灵利,幽默风趣,楚庄王便把他留在宫中讲故事、做滑稽表演,以取其乐,并戏称他“俳优”。有一个大臣孙叔敖,对楚国的建立有很大的功劳。他有一个儿子,没有安排做官。孙叔敖临死前,很担心儿子将来的生活,便把优孟叫到床前,嘱咐了一番,然后对他

  • 唐朝时期的吐番服饰特点及样式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吐番

    最早的时候,「羌」是古代汉人对居住在我国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当时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隋唐时代。西藏吐蕃王朝兴起後,势力就扩展到岷江一带,这些羌人便介在汉族和吐蕃势力范围之间,有学者认为羌族和藏族自古都有一定的交流存在。藏装在唐代时期确实和唐服有过交流的,当时吐蕃是强国,从西域、四川到长安城也

  • 汉朝服饰特点及其制度及样式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朝

    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

  • 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哪些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明节

    清明节,相信很多朋友一大早便计划要去扫墓。其实清明节的内容不仅仅是扫墓,还有很多其它丰富的活动。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清明节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节日,但除了扫墓清明还有一大主题就是踏青,这一天在古代也是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春天的欢乐节日。清明节即是节日,也是节气,“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

  • 唐朝服饰制度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皇帝服饰唐代皇帝服饰类品繁多,有

  • 正月十三的习俗有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正月,十三,习俗,什么,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

    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

  • 正月十二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正月,十二,习俗,搭灯,民间,俗称,十二,意思是,元宵节,将

    搭灯棚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烤火节黄昏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曰:烤柏火。烤柏火寓意为“败祸”

  • 正月十一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正月,十一,习俗,正月,十一,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

    正月十一,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子婿日是春节期间富有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中国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其实,“子婿日”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在

  • 正月初十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正月初十,习俗,一天,不准,搬动,石头,石臼,石器,俗信,否

    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

  • 正月初九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正月,初九,习俗,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

    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这一天的传统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在中国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