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过年有哪些风俗仪式?

古代过年有哪些风俗仪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983 更新时间:2023/12/23 23:59:55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过年有哪些风俗仪式?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除夕,农历岁末的最后一日,现在大家更多是在家人团聚中迎来农历的新年。

除夕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是,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而在古时的宋代,这除夕夜倒是另一番景致。宋代时,除夕在宋代又称作岁除、除夜、除日等,宋人有所谓“月穷岁尽”之说,故除夕夜的活动极为隆重。他们在除夕前的很多准备工作,和现在类似,市井到处都在售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等用品,“春牌”就是写有“福”字的红纸,食品生意更是火爆。除夕当日的除尘、钉桃符春牌,也和今日无二样。不过,这“驱傩”的仪式,只能通过当时的文字去了解了。

那么,为何会有这种仪式?

在古人看来,这疾病都是“疫”所致。所以,在这岁末的最后一天,“击鼓驱疫”。这宫中和民间的“驱傩”,是有差异的。宫中的叫做“大傩仪”,《东京梦华录》就对这个场景有详细的描述:“宫中禁卫军(诸班直)戴着假面,穿着绣画的衣服,手拿着金枪龙旗。他们扮着将军、门神、判官,还有钟馗、灶神等,大概1000多人,就在这宫中‘驱祟。”南、北宋的仪式,差不多。

“傩”,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祭礼,进而,形成了“傩”文化,这种活动仪式,最早可以追溯于殷商时代。《周礼·夏官》就已经有了详细的描述:“方相士。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而在宋代的《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驱傩》这本书中,更是将“傩”具体化了,指出了“傩”的出处,会带来哪些灾难,于是,到了这岁末,这大小的“傩”仪,是必不可少的。

这小傩仪,应是民间事主家中所进行的钟馗祈福镇宅的仪式,程序也不少,8个,这钟馗会边唱边跳,最后,会祝福这家妖祟都赶跑了,家宅会在这一年平平安安。并且,在民间还有一种驱邪祈福的风俗,那就是烧松盆,在当时,称为“烧籸盆”。这用作燃料的麻籸,是芝麻榨油后的渣滓。除此,很多百姓还会在除夕之夜焚苍术。苍术有去燥湿的作用,故百姓希望可以辟瘟祛湿,保佑自己的健康。

为了祝福自己的大臣,宋朝的皇帝,会特意在除夕这一天,赐给所有大臣钟馗像。如:北宋神宗时期,宋神宗就命画工摹拓钟馗像,然后,将其雕版印刷成精装之后,再将成品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中的官员。在民间,除夕前几日,或者除夕当天,亲友间也会馈赠年节礼物,其中,也包括门神、钟馗像等。正如宋代史料笔记《鸡肋编》中的记载,除夕日“送节物,必以大竹两竿随之”。

读宋代的一些史籍,就会发现那个时代的人,特有口福。他们在除夕,会吃一种特殊的小吃馎飥,有点像羊肉泡馍那样的汤饼类的吃食,在当时,就有“冬馄饨,年馎飥”的习俗。除夕是要守岁的,大家都会准备一些宵夜,又叫做“消夜果”。《梦粱录》描述了一段宫里的人在守岁时吃啥:“在当天,这内司意思局会准备消夜果子盒,里面吃的很多,有细果、时果、蜜煎、糖煎以及市食。”

比如: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等,看着这些名称,就让人有食欲。除此,还有牌儿、帖儿等戏玩之物。民间不会有宫中这般精致、花样多,但是,也会全力准备,以保来年万事顺利。天亮前,大家会拿出一个挂满铜钱的竹竿,用力去敲打灰堆或者垃圾堆,同时,还要祷告神灵,诉说自己的心愿,这叫做“击如愿”。说是,这样做的话,在新年里一定会好事不断,实现自己的心愿。

天亮前,小孩子也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他们要跑到街上去“叫卖”自己:“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并且,在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卖痴呆词》中也有这样的描述: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在民间,大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家的小孩越发聪慧。

这些仪式活动,现在来看有太多的迷信色彩,不过,在当时这可算得上是正统的文化传统,一年就逢一次,大家都将新年的愿望,放在这一天去祈求。甚至,在民间大家会用在这一天的赌博输赢,来看新一年的运气,还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试年庚”。陆游《岁首书事》中就有:“呼卢院落哗新岁。”自注:“乡俗岁夕聚博,谓之试年庚。”

这其实是一种很荒唐的做法,生活的如意与否怎么就让那几个骰子或者牌局决定呢?大概是大家都太在意这来年的平安顺利,恨不得用各种方式,驱走“祟”,迎来更多的福运。只是这百姓的福运是和国家的福运休戚相关。年年的“大傩仪”也没让北宋有多太平,到了南宋,百姓则更苦了。

看看这些民间的祈福活动,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小孩聪明健康,大人平安顺利......但是,真正的福运,也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带来。

标签: 过年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的碑文上“故、显、考、妣"的含义和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碑文

    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墓碑上“故、显、考、妣"的含义和区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根据《周礼》记载中丧葬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三代之前,在商周宗法制起源发展的这一阶段,丧葬文化同此时期的祭祀文化开始并驾齐驱、步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行轨道。这也就是说,丧葬文化的起源发展要早于商周时

  • “小年”是什么?过“小年”有哪些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小年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过“小年”有哪些习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小年是一个与“大年”也就是春节相对应的节日,而小年的日期其实是不固定的,全国各地的小年的日期都与当地的习俗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而小年作为一个传统节日

  • 古代的袜子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代

    古代足衣指的就是袜子。袜,亦作“韈”、“韤”、“襪”等。《释名·释衣服》:“韤,末也。在脚末也。”袜子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早期以皮革制成。“韈”、“韤&r

  • 古人过年为什么要喝屠苏酒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过年

    在古诗文当中,我们会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词,“屠苏”,比如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一整首诗都是与古代的春节有很大的关系的。而这个“屠苏”指的是一种酒,而且还是一种专门在春节期间喝的酒。那这种屠苏酒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非得在春节时

  • 春节门神怎么贴 门神怎么区分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门神

    贴门神,这是春节的一个习俗,对于人们来说,门神意味着能够保佑家宅平安,求个安心和吉利。而门神又和春联不一样,能够通过语句区分上下联,那门神应该怎么区分左右呢?贴门神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吗?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桃木能辟邪古人早知道。据《风俗通》,除夕在门户上装饰缉拿妖魔鬼怪

  • 佛教为什么分大小乘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佛教

    最初的佛教并无小乘、大乘之分。只不过后来在内部崛起的一股新势力觉得自己有别于、甚至高于别人,就自命为“大乘”(为“菩萨道”),贬别人为“小乘”(声闻乘、缘觉乘之总称)。简单一点说,“小乘”意为狭小之车乘,

  • 明朝的元宵节有哪些风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元宵节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明朝的元宵节有哪些风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万盏明灯,象马人鱼异样。一天星月,阶除台榭辉煌。元夕观灯,是自古以来重要的春节习俗之一。元宵数夜,宫内燃放爆仗,宫外百姓游乐观诸色灯品,一派祥和……明代元宵庆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明代《新年元宵景图》一卷,用细

  • 朝鲜族的回婚礼习俗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朝鲜族

    回婚礼,是朝鲜族人独有的一种礼仪,也是朝鲜族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是朝鲜族的民俗文化的代表。回婚礼的简介在朝鲜族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礼”,亦称“归婚节”,即为纪念结婚60周年而举行的一场盛大的典礼。举行回婚礼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老两

  • 朝鲜族捣衣是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捣衣

    朝鲜族捣衣是朝鲜族特有的风俗之一,是在仲秋时节朝鲜族妇女独特的一种洗衣服的方式。是朝鲜族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朝鲜族捣衣的简介朝鲜族捣衣是朝鲜族特有的风俗之一,在每年的仲秋时节,朝鲜族妇女都要拆洗衣服被褥,进行浆洗晾晒,待衣物半干后,将其叠成长方形放在砧板上棰打,这就是捣衣。捣衣有两点好处,一是捣

  • 朝鲜族的婚礼有什么注重的礼节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朝鲜族

    朝鲜族的传统婚礼主要包括婚、大礼、后礼三大阶段。其是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是朝鲜族的传统民俗。朝鲜族的传统婚礼的发展过程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朝鲜族的先人们曾长期实行“男归女家婚”,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