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年节是什么时候 年节的起源有哪些 传统习俗节俗文化

年节是什么时候 年节的起源有哪些 传统习俗节俗文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241 更新时间:2024/1/24 3:11:29

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便是春节,春节这一天阖家团圆天南海北不论在哪儿都会赶在过年之前回家,中国人的年节是什么时候呢?历史上年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年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和节俗文化?

年节是什么意思?

年节,指春节及其前后的几天。在诸多传统节日里,中国人过得最认真、传统保存得相对完善的,要数一年之首的年节。年节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海外华人,甚至欣赏中华文化的一些外国人,也都十分重视它。这里的“第一”之年画收藏趁年节谓,既因为它在一年的时间序列中排在最前面,更因为它规模最大、人们最看重。

中国年节文化中,有欢乐成分也有忧患元素,翻检年节的传统,有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值得复兴和发扬。 然而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年味变少,很多传统礼节、传统活动变得越来越简单,甚至缺失。那么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传统节日。孔府的节日,最热闹的要数“过年”春节。在许多种活动中,磕辞岁头、拜家庙、拜祠堂、拜佛堂、拜观音菩萨、拜天地神、祭孔庙等不可少的礼仪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年节的起源

一般说,传统节日及其有风俗均有其来历。但是,节日风俗不同于历史过程,后者有据可查,而节日风俗的来源考查起来就难多了,即使对有些风俗的源头现在有比较统一的看法,但认真考究起来,均可找到诸多的疑点。如“端午节”,都认为是纪念屈原,但从全国各地和各民族的情况看,还有的说为纪念伍子胥,有的说是起源于越王勾践,有的说是纪念白洁夫人。

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考证说,端午是中国原始时期的“龙子节”的延续,起初是纪念祖先“龙”的,这和常说的“源自屈原说”在时间上相距甚远,这说明有些民俗事象还要待我们后人去加以进一步考证。

年节的节俗文化:年节风俗既是一种颇具地方文化特征的传统习俗,又是一种地方的民俗事象。年节既具有延续性,即有它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流向,又具有变异性,既在延续的过程中,受一个地方人情风俗的约束和受历史演变潮流的冲击而产生变异:一些习俗变化、甚至消失了,又生成了一些新的习俗,这就在各地产生了一些较有独特风格的节俗文化。

传统节日风俗就是如此。传统节日有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之分。但惠州现存的一些节日却不能简单地归属哪一类。如农事节中的“十月朝”,本是庆祝晚造丰收,让牛歇耕,但多有祭牛、祭神等活动,加进了许多的祭祀成分;又如纪念性节日“端午”,是纪念屈原的,“清明”据说是纪念介子推的,但这些节日又多有祭祀和游乐等内容。故现存的传统节日,“终合型”的居多。

年节法定节日:如中国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2007)所称“年节”。

年节:在诸多传统节日里,中国人过得最认真、传统保存得相对完善的,要数一年之首的年节。人们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除夕之夜阖家团聚吃年夜饭,欣赏春节晚会兼守岁,给小辈发压岁钱,大年初一出门拜年等等,近年又有利用年节长假外出旅游的,可以看作传统节目“走三桥”、“走百病”的现代演化,欢欢喜喜、热热闹闹。

传统节日的起源,有人把它归为下述几大类:一是起源于原始的祭祀活动,如春节祭灶君、清明祭祖、端午祭龙、祭屈原、十月朝祭等等皆是,这类节日的源头一般都比较古远;二是起

年节中国有哪些传统习俗?

源于宗教活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是中元节,既惠州民间的七月十四,它源于道教中元节的醮会和佛教的盂兰盆会日;三是起源于农事活动,清明、十月朝、冬至等即是;四是起源于社群的娱乐活动,如端午之龙舟竞渡,是西周就已有的社群娱乐活动;五是起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来源,但以上几个来源,已基本能把惠州民间十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渊源解说清楚。

从一些地方传统年节及其风俗来看,应该说有相当一部分是汉民族传统节俗的自然延续和翻版。惠州春节的扫尘、守岁、拜年,元宵观灯,清明祭墓,端午赛龙舟、吃棕子、挂菖蒲艾蒿,七月十四醮事、祭鬼,八月十五拜月亮、吃月饼等等,都是和汉族大部分地区相同的节俗。但是也应看到,汉族大部分地区相当多的传统节俭在惠州有了变异。

如正月半的摆山灯,二月二伯公会和二月十九观音会的做会形式,七月七夕储七夕水之俗,七月十四道佛混杂的“盂兰醮事”,九月重阳放纸鹞及制作习俗,“十月朝”风俗,“过冬”风俗等等不胜枚举,数量是相当多的。

应该说,这里面不仅仅有变异节俗,而且不少是本地独有,即土生土长的节日及节俗,如正月二十补天穿之挂门蒜之俗,正月半之人公仔展览,四月八买扇之俗及沐浴风俗,六月六祭拜太阳仪式等等。在民间,人们传说“年”是一头头上长角的怪兽,岁末会出来吃人。各地的云南少数民族的多彩年节。

这一传说还各有地域色彩:有山的地方说年兽“住在山上”,除夕夜下山来祸害人畜;靠海的地方说年兽“住在海底”,快过年了爬上岸来残害生灵。所以过年又被叫做“过年关”,人们除夕不敢睡觉,要“守岁”,守住自己的年岁就是延续自己的生命。给小孩子“压岁钱”,是因为孩子人小力薄,靠自己的力量不行,需要大人帮他们“压”住年岁。

贴门神、挂桃符、行傩祭、放鞭炮等,都是为了吓走年兽。第二天大家再见,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互相道贺,“恭喜恭喜”,言下之意是恭喜你还活在世上。民间俗信层面上“年”的说法和“应对”的做法,表现了人类一种忧患意识:人生在世,不会只有吉祥没有灾难。人们在年节这个时点,给自己和大家提了个醒。巴赫金说:“死亡和再生、交替和更新的关头总是节日世界感受的主导因素。”这一点,在年节习俗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其次我们现在过年,是不是过于重视吃而忽视穿了?如今年节和平时吃的东西虽然没太大区别,但吃的气氛更欢快更热闹,而穿衣实在是没什么两样了。过去中国人过年是吃穿并重的。元代赵孟頫的《题耕织图》诗云:“田家重元日,置酒会邻里。小大易新衣,相成未明时。”民谣里也有这样的新年歌:“穿新衣,戴新帽,老太太要花,老头儿要炮。”

这样的传统在今天似乎衰微了。其实装点年节喜洋洋服饰是更加外在、更加一目了然的文化标识。我们缺乏节日盛装,缺乏穿盛装过节的意识,缺乏很有民族特色的让人们有普遍认同感的服饰。韩国人穿韩服过年,日本人穿和服过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笔者提倡文化上的“拿回主义”,是不是可以从和(唐)服里取回一些传统元素,糅合进现代服饰之中?眼下,可以穿汉装、唐装或旗袍,最好是丝绸的、锦缎的,繁华、灿烂,体现我们中华丝绸王国的特色和韵味。

可以恢复的传统礼仪里,作揖最帅气、最卫生。可以恢复中国传统的作揖礼。传统节日作为平台,在它自身得到保护传承的同时,应当发掘和恢复一些健康的传统仪式。同时,只有相关的礼仪文化得到发扬了,传统节日的内涵才能显得丰厚。作揖礼是最帅气、最卫生的。

中国的作揖礼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它分三类:其一叫“天揖”,来源于敬天的祭祀,然后才用于人事,先对天子用“天揖”,再推而广之,对家长、对老师,对所有值得尊重的人。天揖的手势是:稍稍地往上举,曰“推手小举”。

其二叫“土揖”,与天揖正好相反:“推手小下”,亦源于自然崇拜,由大地崇拜过渡到对人表示敬意,如老师对学生就可以行“土揖”。其三,揖,“平推手白帮苗年节”,用于平辈之间。时揖,对时间作揖,对时间表示敬重。天揖和土揖是空间之揖,时揖是时间之揖。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小小的一个作揖礼,亦包含了这一世界观。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项密码。“揖”字,提手旁,一个口,一个耳,表明作揖要用手、用口,还要用耳。除了抱叠双手做动作,还要加上恭敬的用语,同时谦逊地倾听,不能漫不经心,人家在说话不带耳朵。三合一,三者都到了,这才是“揖”,这礼节才算到位。

巴赫金说:“狂欢节没有演员和观众的分工。它甚至没有萌芽状态的舞台,舞台会破坏狂欢节。人们不是消极地观看狂欢节,他们就在其中生活,大家在一起生活,因为从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我以为,现在人们对春晚的不满主要不是节目内容,而是不知道怎么参与进去。

不妨学学日本,把20多年积累的好节目,特别是群众中耳熟能详、流传甚广的好歌拿出来重唱,把群众中有影响的艺人请出来亮相,照顾各年龄层次和社会各界的人,让大家都有张得开嘴、舞得开手脚的机会这年过得肯定更尽兴。

20多年来,央视的春节晚会,已经成为全中国年节的一大重心和主角。它曾给中国人带来莫大的兴奋和快乐。但近年来,与其说是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大、口味越来越刁,不如说“春晚”这种形式本身存在缺陷民众成了“看客”,“看节”取代了过节。

日本人过年也有类似我们“春晚”的电视文艺晚会,叫“红白歌会”,一支红队一支白队,斗歌,斗整整一夜,唱的都是老歌。民众则一边看电视,一边自己也“斗”,单位同事、学校师生,甚至家里人,统统分作两派,有的喜欢红队,有的支持白队,有的喜欢到广场、公园看大屏幕,边看边唱甚至手舞足蹈,嘻嘻哈哈,吵吵闹闹,欢声雷动。

这样就有参与感、狂欢气氛,就不会是局外人了。中国古代除夕夜的“乡人傩”,全民参与性就非常强,“一国皆如狂”(孔子语)。中国民间一些地方至今如此。如山西某地乡村,过年表演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全体村民都跟着高头大马上的“关公”,转悠五六个村子。安徽贵池傩有“喊断”,“年首”在上面喊,村民在下面应,真所谓一呼百应。

标签: 年节

更多文章

  • 胡笳十八拍简介来历内容 胡笳十八拍有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简介:《胡笳十八拍》的来历是什么?《胡笳十八拍》的背景故事是什么样的?《胡笳十八拍》有什么影响?小编接下来就为你介绍:《胡笳十八拍》简介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据传为蔡文姬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l

  • 川菜中的夫妻肺片的来历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川菜

    说起夫妻肺片,大家估计都很熟悉了。这道菜是在四川美食文化中非常的有名的一道凉菜,它属于冷菜系列一类,对于喜欢吃麻辣的四川人来说,它的做法极简单又美味至极。夫妻肺片它色泽红亮,口感多元化,麻辣浓香,喜欢吃马拉的小伙伴们千万不可以错过。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关于夫妻肺片的一些历史和来历吧。在成都的美食排

  • 鲁菜起源是在哪里?鲁菜有着什么样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鲁菜

    中国山东地区的饮食特点以及传统食品习俗等被统称为鲁菜文化。经过了千年的发展,人们不断的总结和寻觅着鲁菜的精华,最终使得卤菜成为了中国八大菜系中的第一位。鲁菜在我国影响颇广,那么关于鲁菜的起源和鲁菜形成的历史由来你们都知道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山东古为齐鲁之邦,地处半岛,三面环海,腹地有丘陵平

  • 闽菜的历史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闽菜

    人们通常说“民以食为天”。吃东西和喝水是每个人的人生中一件不可不做的事情。而美食也正式有着这样的需求才出现了文化。来到福建省,如果不尝尝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闽菜那绝对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关于闽菜的历史和文化吧。闽菜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本地的自然资源。烹

  • 青岛的传统活动天后宫民俗庙会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青岛

    大家都知道,青岛是我国一个美丽的海港城市,也是我国第二个吞吐量达到亿吨的大型港口城市。在过去人们多以渔业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然而大海上气候变幻莫测,风雨无情,天后宫就是为了保佑海上作业的人们而设立的,后形成一系列传统活动,流传至今成为青岛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天后宫民俗庙会是怎样的吧。起

  • 青岛茂腔文化是怎样的?茂腔文化有着什么样的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茂腔

    戏曲艺术是中国最具有特色的舞台表演形式,这种形式广泛流传在全国各个地区,由于各个地区的文化不同,所以也形成了不同的曲艺腔调形式。青岛的茂腔就是流传胶东半岛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势,也是最能展现山东地区特点的剧种,有着“胶东之花”的赞誉,贴近青岛文化的大众生活的小戏。现在我们就一

  • 武汉的传统工艺汉绣文化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绣

    在中国的古代,女红是每一个古代女性都必须学会的一门技术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于是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绣法。那么今天小编要介绍的就是汉绣。汉绣是汉族传统刺绣工艺的其中一种,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武汉的传统手工技艺汉绣吧。从

  • 舍利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只有佛教才有?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舍利

    说起舍利想必大家都非常耳熟了,但是却几乎没人多少人见过。舍利子是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一些东西。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的形成与骨骼和其他物体共同火化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不过这也只是推测。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佛教中的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吧。“舍利”是梵文(S

  • 穆斯林为什么禁止吃猪肉?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穆斯林

    穆斯林是因为伊斯兰戒律的约束,禁止吃猪肉。 但为什么伊斯兰教特意定下这样的教义?并特别明确猪这种家畜? 而且不仅是伊斯兰教,中东地区的犹太教等闪米特宗教也禁止吃猪肉?进一步的追问,既然禁止吃猪肉,那干嘛要驯养猪呢? 人类驯养家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稳定的蛋白质来源。中东是最早开始驯养家畜的地区,通过

  • 关羽的脸谱是什么颜色的?关羽的脸谱什么样子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关羽

    在我国传统的戏剧中,尤其是京戏,我们都能看到许多的演员脸上都有着许多特殊的妆容,这种妆容就是脸谱。这些妆容大多数都代表着角色的好坏,不同的人,表现出了角色的性格,你知道关羽的脸谱是什么颜色代表着什么吗?本期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关羽这个人,历史上看,并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关公,名羽,字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