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丞相”称号的历史由来 丞相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丞相

“丞相”称号的历史由来 丞相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丞相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902 更新时间:2024/3/5 2:55:12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宰相正式职称之一。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员,辅佐皇帝总理政事的百官之长。[1]在战国、秦朝、汉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历经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但不是每个朝代均设立。在汉朝仅次于相邦(后避汉高祖讳,史料均改称相国)。宰相制度在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相与仆射皆为先秦礼仪如射礼酒礼中辅助仪式之人。

中国

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比如在唐玄宗时期改尚书仆射为丞相,当时不加“同平章事”之衔就不是宰相之职;元朝的行中书省丞相则为地方官,亦非宰相,中书省的右左丞相才是宰相职务。

丞相之名起源于战国,为百官之长。秦国从秦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2]秦朝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秦汉之前,右丞相高于左丞相,魏晋以后,右丞相次于左丞相。宦官(中人)任丞相称为“中丞相”。

西汉初期,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汉惠帝、吕雉称制、到汉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西汉分外朝、中朝(即内朝),汉武帝时期权力中枢在内朝,以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为主的中朝权力压制外朝,丞相、御史大夫、九卿至六百石为外朝。

汉初各诸侯王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或者相国。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改称为相(诸侯相)。

汉哀帝元寿二年丞相改称大司徒,丞相名称废除。曹魏奠基者曹操在东汉建安十三年复设丞相。

三国时代蜀汉、吴国设置丞相。蜀汉诸葛亮死后,丞相一职不再设立。曹魏到末期才由司马懿任丞相,但并未接受,只是死后追封为相国。后其子司马昭任相国,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夺曹魏。

魏晋南北朝有时也设丞相或相国,并非正常官制,多由权臣自封。

唐、宋以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非常设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

明朝初期仿效元朝设中书省但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极重,后为明太祖所忌惮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废除,即使之后设内阁首辅及军机大臣等,但并不等同拥有丞相的权力。

日本

日本飞鸟时代末期仿效中国实行律令制。设置最高国家机关太政官,长官左大臣、右大臣的唐名为“左丞相”、“右丞相”。比如,右大臣菅原道真号称“菅丞相”。

担任丞相者

  • 樗里疾

  • 甘茂

  • 楼缓

  • 吕不韦

  • 昌平君

  • 寿烛

  • 魏冉

  • 范睢

  • 王绾

  • 李斯

  • 冯去疾

  • 赵高

  • 张耳

  • 邵骚

  • 西汉

    参见:西汉丞相、相国、大司徒列表

    刘望

  • 陈茂

  • 刘玄

  • 刘赐

  • 李松

  • 曹竟

  • 刘盆子

  • 徐宣

  • 东汉

    参见:东汉相国、丞相列表

    三国

    参见:三国相国、丞相、司徒列表

    西晋、东晋

    参见:晋朝相国、丞相列表

    十六国

    参见:十六国相国、丞相列表

    南朝

    参见:南朝相国、丞相列表

    北朝

    参见:北朝相国、丞相列表

  • 李渊(大丞相)

  • 宇文化及(大丞相)

  • 隋末自立

  • 梁师都

  • 吐谷浑

  • 宣王

  • 唐(李重福)

  • 郑愔(左丞相)

  • 张灵均(右丞相)

  • 唐(尚书仆射改)

  • 张说(右→左丞相)

  • 源乾曜(左丞相)

  • 宋璟(右丞相)

  • 萧嵩(右丞相)

  • 裴耀卿(左丞相)

  • 张九龄(右丞相)

  • 后唐

  • 豆卢革(行台左丞相)

  • 卢程(行台右丞相)

  • 徐温(大丞相)

  • 徐知诰(大丞相)

  • 南唐

  • 宋齐丘(左丞相)

  • 徐玠(右丞相)

  • 姚彦章(左丞相)

  • 许德勋(右丞相)

  • 吴越

  • 钱元瓘

  • 杜建徽(左丞相)

  • 曹仲达

  • 沈崧

  • 皮光业

  • 钱弘佐

  • 陆仁章

  • 仰仁诠

  • 林鼎

  • 郭师从

  • 吴程

  • 元德昭

  • 钱弘倧

  • 钱弘俶

  • 钱弘亿

  • 吴延福

  • 钱惟濬

  • 裴坚

  • 鲍修让

  • 沈虎子

  • 崔仁冀

  • 赵延寿(大丞相)

  • 韩德让(大丞相)

  • 张俭(左丞相)

  • 宋(尚书仆射改)

  • 虞允文

  • 梁克家

  • 曾怀

  • 叶衡

  • 史浩

  • 赵雄

  • 王淮

  • 周必大

  • 留正

  • 葛邲

  • 赵汝愚

  • 余端礼

  • 京镗

  • 谢深甫

  • 陈自强

  • 韩侂胄

  • 钱象祖

  • 史弥远

  • 郑清之

  • 乔行简

  • 崔与之

  • 李宗勉

  • 史嵩之

  • 范钟

  • 杜范

  • 游佀

  • 赵葵

  • 谢方叔

  • 吴潜

  • 董槐

  • 程元凤

  • 丁大全

  • 贾似道

  • 程元凤

  • 叶梦鼎

  • 江万里

  • 马廷鸾

  • 王爚

  • 章鉴

  • 陈宜中

  • 留梦炎

  • 吴坚

  • 文天祥

  • 李庭芝

  • 陆秀夫

  • 金(尚书仆射改)

  • 完颜希尹

  • 韩企先

  • 完颜宗隽

  • 完颜宗弼

  • 完颜宗固

  • 完颜宗贤

  • 完颜勖

  • 完颜亮

  • 萧仲恭

  • 完颜宗本

  • 完颜秉德

  • 唐括辩

  • 大皋

  • 刘筈

  • 耨怨温都思忠

  • 完颜充

  • 完颜乌带

  • 完颜昂

  • 张浩

  • 仆散思恭

  • 蔡松年

  • 萧裕

  • 萧玉

  • 仆散忠义

  • 完颜晏

  • 李石

  • 纥石烈良弼

  • 完颜宗宪

  • 纥石烈志宁

  • 完颜守道

  • 唐括安礼

  • 石琚

  • 徒单克宁

  • 乌古论元忠

  • 完颜璟

  • 徒单克宁

  • 完颜襄

  • 夹谷清臣

  • 完颜宗浩

  • 仆散端

  • 徒单镒

  • 徒单公弼

  • 术虎高琪

  • 高汝励

  • 完颜赛不

  • 元(中书丞相)

  • 祃祃

  • 不花

  • 忽鲁不花

  • 史天泽

  • 耶律铸

  • 线真

  • 塔察儿

  • 忽都察儿

  • 安童

  • 伯颜

  • 瓮吉剌帯

  • 和礼霍孙

  • 桑哥

  • 完泽

  • 哈喇哈孙

  • 阿忽台

  • 乞台普济

  • 三宝奴

  • 答剌海

  • 塔思不花

  • 脱脱

  • 铁木迭儿

  • 阿散

  • 秃忽鲁

  • 伯答沙

  • 拜住

  • 旭迈杰

  • 塔失帖木儿

  • 倒剌沙

  • 燕铁木儿

  • 别不花

  • 帖木儿不花

  • 伯颜

  • 撒敦

  • 唐其势

  • 铁木儿不花

  • 马扎儿台

  • 脱脱

  • 别儿怯不花

  • 阿鲁图

  • 朵儿只

  • 铁木儿塔识

  • 贺惟一

  • 汪家奴

  • 定住

  • 哈麻

  • 搠思监

  • 纽的该

  • 太不花

  • 孛罗帖木儿

  • 王保保

  • 伯撒里

  • 沙蓝答里

  • 帖里帖木儿

  • 完者帖木儿

  • 也速

  • 失列门

  • 庆童

  • 明(中书丞相)

  • 李善长

  • 徐达

  • 汪广洋

  • 胡惟庸

  • 标签: 丞相

    更多文章

    • 冰刑是什么刑罚 冰刑有多残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冰刑

      冰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呢?古代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犯罪了,往往在监狱的时候就会受到很多皮肉之苦,当时用来整治犯人的手段都非常残酷,而且犯人不仅仅需要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古时候在这方面几乎是没有任何人性可言的,每个朝代总有几位出名的酷吏,要是栽在他们手里,那是真正的生不如死。冰刑同样是

    • “藩镇”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藩镇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地胡人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天宝十节度中,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后发动叛乱安

    • “宰相”称呼的历史由来 历代宰相称谓的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称,而非法制上的名称。在各朝代的官制中其实是没有这官名的,宰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1],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ldqu

    • 明朝“中极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中极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极殿大学士

      中极殿大学士,旧称华盖殿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明朝为正五品衔。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明朝初期,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2]。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朱元

    • 明朝“建极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建极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建极殿大学士

      建极殿大学士,嘉靖以前称谨身殿大学士,为明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清朝称保和殿大学士。清朝为正一品衔。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明朝初期,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2]。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

    • 明清“文华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华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华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为明清两代所设官职。明朝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以辅导太子读书[1]。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为正一品,统辖百官。洪武年间文华殿大学士:鲍恂、全思诚、全铨、张长年、张溥清朝清朝,

    • 明清“武英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武英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英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初期为正五品衔,清代为正一品。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办公地址为武英殿。明朝初期,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2]。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大,洪

    • 明清“文渊阁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渊阁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渊阁大学士人员名单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渊阁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名号之一。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以翰林院官员充任,以备顾问应对,官居正五品。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以殿阁大学士衔简选入内阁参预机要。洪熙、宣德以后,内阁之权开始加重,掌管批答奏章,草拟诏命,实际行使宰相的职权。因为品秩较低,常以六部尚书兼任[1]。清朝

    • 明清“东阁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东阁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东阁大学士人员名单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东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正一品衔。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办公地址为紫禁城左顺门南庑房[2]东阁。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除一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3]。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 对诸葛亮最忠心的将领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诸葛亮

      乱世三国时期,诸葛亮不仅智谋超群,个人魅力相当强大,几乎与曹操有的一拼。刚得到诸葛亮时,刘备立马被他的才华所征服,对关羽和张飞两兄弟说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常山赵子龙,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堪称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几乎对他言听计从。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