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大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大司马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大司马?

“大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大司马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大司马?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47 更新时间:2024/2/3 3:12:07

大司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官职名。在《周礼》中,司马为职掌军事的官员。

简介

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废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置大司马,以代太尉之权[1],但无金印紫绶,作为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加号。

因汉初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2]。西汉后期干脆废掉丞相,改为大司徒,与从太尉改过来的大司马、从御史大夫改过来的大司空并列。

汉武帝死后,将之授以霍光。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昭帝年幼,政事均由霍光定夺。

其后西汉一直有大司马之官,后也加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称大司马骠骑将军、大司马车骑将军,常用为加官,授与掌权的外戚,也有不兼将军号者。汉成帝时,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政事大小皆自凤出,天子曾不一举手”。[3]

汉哀帝时,废丞相改为大司徒,但大司马仍存,与大司空同属三公之一,共掌朝政,如董贤代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4],掌管所有朝政。

东汉时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吴汉死后,汉光武帝为了削弱三公权力,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末年,大司马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并设,位在三公之上。如汉献帝时的刘虞、权臣李傕。《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一:(兴平)二年(乙亥、公元一九五年)。辛巳,以车骑将军李傕为大司马,在三公之右。

魏晋南北朝时不定期会设有大司马官职,为上公,第一品,位在三公之上,多授予有权势的大臣,一般由重号将军如大将军或上大将军等升迁而来。如曹魏的曹仁、曹休、曹真,蜀汉的蒋琬,东吴的施绩、吕岱、丁奉等。近世以来的兵部尚书有时也别称作大司马。明清以大司马为兵部尚书的代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历代大司马

东周至秦末

  • 鲁国:叔孙氏

  • 郑国:公子发、公孙虿

  • 蔡国:公子燮

  • 陈国:司马桓子

  • 宋国:孔父嘉、公子目夷、公孙固、乐豫、公子卬、华耦、皇郧、华费遂、华䝙、公孙忌、向魋、皇野、皇非我

  • 楚国:鬬宜申、子良、子越、𫇭贾、子反、公子申、公子何忌、子庚、𫇭子冯、公子橐师、公子成、公子𬺈、𫇭掩、司马督、弃疾、公子鲂、薳越、子期、公孙宽

  • 楚:秦嘉、曹咎、周殷

  • 西汉

    参见:西汉太尉、大司马列表

  • 西汉朝廷:卫青、霍去病、霍光、张安世、霍禹、韩增、许延寿、史高、王接、许嘉、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师丹、傅喜、丁明、傅晏、韦赏、董贤、王莽、王舜、马宫

  • 刘信:翟义

  • 刘玄:朱鲔、刘秀、朱鲔(左大司马)、刘赐(前大司马)、赵萌(右大司马)

  • 刘望:庄尤

  • 刘婴:弓林

  • 刘盆子:逄安(左大司马)、谢禄(右大司马)

  • 刘永:苏茂

  • 公孙述:公孙光、延岑

  • 新朝

    参见:新朝十一公列表

  • 甄邯、孔永、逯并、苗䜣、陈茂、严尤、董忠、王邑

  • 东汉

    参见:东汉大司马、太尉列表

  • 吴汉、刘虞、李傕、张杨、刘备

  • 三国

    参见:三国太尉、大司马列表

  • 魏:曹仁、曹休、曹真

  • 蜀汉:蒋琬

  • 吴:吕范、朱然(左大司马)、全琮(右大司马)、吕岱、滕胤、施绩(左大司马)、丁奉(右大司马)、陆抗

  • 晋朝

    参见:晋朝大司马、大将军列表

  • 西晋:石苞、司马望、陈骞、司马攸、司马亮、司马冏、王浚、司马保

  • 东晋:王导、陶侃(赠)、王导、桓温、司马德文

  • 十六国

  • 前赵:刘和、刘洋、刘聪、刘景、刘曜、刘骥、刘雅、刘胤

  • 后赵:石斌、石苞、李农、董闵(冉魏)

  • 慕容燕:慕容恪、慕容冲、慕容农

  • 前秦:雷弱儿、苻安、苻纂、窦冲

  • 后凉:吕弘

  • 北燕:冯素弗

  • 南北朝

    参见:南北朝大司马、大将军列表

  • 刘宋:刘义恭

  • 南齐:萧嶷、王敬则、萧衍

  • 南朝梁:萧伟、王僧辩

  • 北魏:奚敬、万安国、元休、冯熙(赠)、冯诞(赠)、元勰、元雍、元彧、元延明、元徽、尔朱天光、尔朱买珍(赠)、元悦、元欣、元亶、元颢(赠)

  • 东魏:元谌、高干(赠)、窦泰(赠)、元鸷、娄昭、斛律金、元湛(赠)、尉景、元旭、刘丰(赠)

  • 北齐:斛律金、韩轨、高演、高湛、高浟、段韶、段荣(赠)、高湝、娄叡、潘乐(赠)、高润、高俨、高长恭、高孝珩

  • 西魏:独孤信

  • 北周:独孤信、宇文护、贺兰祥、宇文震(赠)、尉迟迥、宇文宪、陆通、宇文招、侯莫陈芮、杨坚、窦毅、杨勇

  • 隋末

  • 萧铣:董景珍

  • 沈法兴(自立)

  • 标签: 大司马

    更多文章

    • “丞相”称号的历史由来 丞相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丞相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宰相正式职称之一。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员,辅佐皇帝总理政事的百官之长。[1]在战国、秦朝、汉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历经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但不是每个朝代均设立。在汉朝仅次于相邦(后避汉高祖讳,史料均改称相国)。宰相制度在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相与仆

    • 冰刑是什么刑罚 冰刑有多残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冰刑

      冰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呢?古代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犯罪了,往往在监狱的时候就会受到很多皮肉之苦,当时用来整治犯人的手段都非常残酷,而且犯人不仅仅需要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古时候在这方面几乎是没有任何人性可言的,每个朝代总有几位出名的酷吏,要是栽在他们手里,那是真正的生不如死。冰刑同样是

    • “藩镇”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藩镇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地胡人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天宝十节度中,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后发动叛乱安

    • “宰相”称呼的历史由来 历代宰相称谓的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称,而非法制上的名称。在各朝代的官制中其实是没有这官名的,宰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1],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ldqu

    • 明朝“中极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中极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极殿大学士

      中极殿大学士,旧称华盖殿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明朝为正五品衔。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明朝初期,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2]。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朱元

    • 明朝“建极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建极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建极殿大学士

      建极殿大学士,嘉靖以前称谨身殿大学士,为明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清朝称保和殿大学士。清朝为正一品衔。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明朝初期,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2]。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

    • 明清“文华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华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华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为明清两代所设官职。明朝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以辅导太子读书[1]。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为正一品,统辖百官。洪武年间文华殿大学士:鲍恂、全思诚、全铨、张长年、张溥清朝清朝,

    • 明清“武英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武英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英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初期为正五品衔,清代为正一品。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办公地址为武英殿。明朝初期,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2]。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大,洪

    • 明清“文渊阁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渊阁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渊阁大学士人员名单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渊阁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名号之一。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以翰林院官员充任,以备顾问应对,官居正五品。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以殿阁大学士衔简选入内阁参预机要。洪熙、宣德以后,内阁之权开始加重,掌管批答奏章,草拟诏命,实际行使宰相的职权。因为品秩较低,常以六部尚书兼任[1]。清朝

    • 明清“东阁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东阁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东阁大学士人员名单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东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正一品衔。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办公地址为紫禁城左顺门南庑房[2]东阁。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除一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3]。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