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傅瑶是谁的妃子

傅瑶是谁的妃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541 更新时间:2024/2/3 7:55:21

傅昭仪(?公元前2年),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汉元帝刘奭的妃嫔,定陶恭王刘康生母,汉哀帝刘欣的祖母。颇有姿色,初为汉昭帝上官皇后的才人。汉宣帝时期,得到太子刘奭宠幸。汉元帝即位,封为婕妤,甚得宠爱,生下平都公主、定陶恭王刘康,进封昭仪。汉元帝去世,随着儿子刘康进入定陶,称定陶太后。刘康去世后,亲自抚养孙子刘欣(继任定陶王),过继给汉成帝成为太子。

汉哀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去世,葬于渭陵,称为孝元傅皇后。汉平帝继位,外戚王莽重新掌权后,遭到掘坟重葬,降封定陶共王母。

封为昭仪

傅氏的父亲是河内温县人,很早就去世了,其母改嫁魏郡人郑翁,生子郑恽。傅氏年少时,是上官太后的才人(宫廷女官),自从汉元帝刘奭被册立为太子后,得以进幸。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汉元帝即位,立傅氏为婕妤,深得宠爱。

傅氏为人很有才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下至宫人左右,都为她祝酒祭地,愿她长寿。生有一男一女,女为平都公主,男为定陶恭王刘康。刘康有才艺,极受汉元帝喜爱。汉元帝既宠傅氏,也宠婕妤冯媛;冯媛生子中山孝王刘兴,汉元帝想提高二人的身份,认为二人都有子为王,汉元帝尚在,不得称王太后,乃改称为昭仪,赏以印绶,位在婕妤之上。昭仪为昭其仪,是尊重之意。到汉成帝、汉哀帝时,赵昭仪、董昭仪都无子。仍沿用此称号。

孙继大统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傅昭仪随其子定陶恭王刘康回到封国定陶,称为定陶太后(傅太后)。阳朔二年(公元前22年),定陶恭王刘康去世,其子刘欣继承为定陶王的爵位,刘欣母为丁姬。傅太后亲自抚养,到刘欣长大后,汉成帝无子嗣,当时中山孝王刘兴健在。

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刘兴与刘欣同时入朝。傅太后多以珍宝贿赂赵昭仪及汉成帝的舅舅骠骑将军王根,私下请求立刘欣为太子。赵昭仪与王根见汉成帝无太子,都想事先结好于刘欣,为今后的富贵作长久打算,就在汉成帝面前互相称赞刘欣。汉成帝也很器重刘欣,第二年遂立刘欣为太子。

一个多月后,汉成帝立楚孝王刘嚣之孙刘景为定陶王,奉定陶恭王刘康之后。太子刘欣想对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姬进行拜谢,少傅阎崇认为《春秋》不以父命废祖父之命,为人后嗣之礼不得顾私亲,不应当拜谢。太傅赵玄认为应当拜谢,于是刘欣就拜谢了。汉成帝过问太子刘欣拜谢的情况,尚书劾奏赵玄的建议失礼,降为少府,派光禄勋师丹为太傅。诏傅太后与丁姬自居定陶国府,要有关官员讨论皇太子与傅太后、丁姬能否相见,有关官员奏议不得相见。

不久,汉成帝的母亲王太后王政君想令傅太后、丁姬十日至太子家,汉成帝说:“太子承继正统,当供养陛下,不得再顾私亲。”王太后说:“太子年幼,是傅太后抱养大的,现在到太子家,就报她乳养之恩,这不会有什么妨碍。”于是令傅太后可以到太子家,丁姬因为从太子小时就没抚养,就不得见太子。

尊奉称号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去世,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王太后诏令傅太后、丁姬十日到未央宫。高昌侯董宏迎合汉哀帝的旨意,就上书提议封丁姬为帝太后。师丹弹劾董宏说:“董宏心术不正,危害朝廷,实属大逆不道。”汉哀帝刚刚即位,遇事谦逊,听了师丹的话也就作罢了。

后来就禀告王太后,让她下诏尊奉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汉哀帝因此说:“《春秋》之义是‘母以子贵应尊奉傅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各设置左右詹事,封赏食邑按照皇太后、皇后的制度。追尊恭皇太后的父亲为崇祖侯,恭皇后的父亲为褒德侯。”

一年多后,汉哀帝又下诏说:“按汉家的制度,当亲其所亲,尊其所尊,定陶恭皇的尊号不应再加定陶二字。应称恭皇太后为帝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后来又将帝太太后的尊号改为皇太太后,所居宫殿称作永信宫,帝太后所居宫殿称作中安宫,各设有少府、太仆,秩禄都是中二千石。

庇荫家族

傅太后的父亲有同母弟四人:傅子孟、傅中叔、傅子元、傅幼君。傅子孟的儿子傅喜官至大司马,封为高武侯。傅中叔的儿子傅晏也做了大司马,封为孔乡侯。傅幼君的儿子傅商封为汝昌侯,奉傅太后的父亲崇祖侯之后,将崇祖侯的封号改为汝昌哀侯。傅太后的同母异父弟郑恽当时早已去世,就封郑恽的儿子郑业为阳信侯,追尊郑恽为阳信节侯。郑氏、傅氏家族中一共有六人封侯,两人任大司马,六人做到九卿、俸禄二千石,还有十几个人做了侍中一类的官职。

去世合葬

傅太后地位尊贵后,便更加骄横,和汉成帝的母亲说话,甚至称呼她为老太婆。傅太后曾经与中山孝王刘兴的母亲冯太后冯媛一同侍奉汉元帝,追想往事,心中怨恨,就用诅咒的罪名诬陷冯媛,逼她自杀。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十七日,傅太后去世[9],与汉元帝合葬在渭陵,称为孝元傅皇后。

掘坟重葬

哀帝去世后,王莽执掌朝政,指使有关官员举报丁氏、傅氏家族的罪行。王莽用太皇太后的诏书将他们全部罢官,丁氏一族被赶回原籍。王莽奏请贬傅太后的尊号为定陶共王母,丁太后称为丁姬。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又说:“共王母、丁姬先前不遵臣妾之道,甚至埋葬在渭陵,坟冢和元帝一样高,怀抱帝太后、皇太太后的玺绶下葬,不合礼法。按礼法应当改葬,请求掘开共王母和丁姬的坟墓,取出玺绶销毁,把共王母和丁姬迁回定陶,埋葬在共王附近,而按照原来的形式埋葬丁姬。”

太后认为这些事都已经过去了,不必再发掘坟墓。王莽坚持这样做,太后就下诏说:“在旧棺再做一层椁,另外修坟,用太牢祭祀。”谒者护发掘傅太后的坟墓,坟冢崩塌压死了几百人;打开丁姬的椁木,冒出火来,火焰高达四五丈,吏卒们用水把火浇灭才得以进去,大火烧掉了椁裹的器物。

王莽又上奏说:“先前共王母擅自居住在桂宫,上天震怒,烧掉了正殿;丁姬死后,葬仪不合礼制,以致大火烧掉了椁木。这是上天告诉我们,应当按照媵妾的待遇给她们重新埋葬。我上次奏请按原来的形式改葬丁姬,仍然过于优待。共王母和丁姬的棺木都用了只有帝后才能使用的梓宫,而珠玉之衣也不是藩王姬妾应当穿的,请求改为木棺,去掉珠玉衣,按媵妾的身份埋葬丁姬。

”奏请被许可了。打开傅太后的棺木后,臭气几里之内都能闻到。在朝的大臣们都迎合王莽的心思,交纳钱帛,派遣家人和四方子弟共十余万人,拿着工具,帮助掘平共王母和丁姬原来的坟冢,费时二十天都掘平了。王莽又在那片地方围上一周荆棘,作为后世的警戒。当时有一群燕子大约几千只,衔土投到丁姬的空穴中。

标签: 傅瑶

更多文章

  • 东汉末年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建安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对于东汉末年的建安七子,虽然都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但是,

  • 历史上有哪些皇帝是将皇位传给养子的?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皇帝

    宋朝由宋太祖赵匡胤一手开创,经济发达,文治鼎盛,先后分为北宋和南宋,一共经历了18个皇帝,享国319年。在宋朝的历代帝王之中,除了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之外,名气最大,最受世人赞扬的皇帝,要数宋仁宗赵祯。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之子,继位之后一改他父亲宋真宗劳民伤财,神道设教的方针,以仁义治国。他善于采

  • 古代"太尉"官职的历史由来 "太尉"权限大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太尉

    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位列四大名著之中的《水浒传》,在脍炙人口的《水浒传》中不仅有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以及他们各自传奇故事,但是我认为在《水浒传》中英雄背后更多体现的是在当时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的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在这等级分明的官僚体系中有教头、禁军教头、经略使、都监......真的是让我们眼

  • 投壶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投壶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是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醉翁亭记》中的“射”指的就是“投壶”这个游戏。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

  • 家谱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家谱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

  • 家谱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家谱

    爱国诗人文天祥曾云:"家之有谱犹如国有史也。史以纪实,谱以昭穆。昭穆明,则家派无可不显!"一国无史便难明兴衰,一族无谱则难知世系。回首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虽朝代政权更迭不休,家族文化却历久弥新、延绵至今,这与家谱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那么一部完整的家谱到底都记载些什么呢?姓氏源流中国古姓大多是图

  • 大夫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大夫”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夫

    旧时医生称为郎中,近现代以后随英文doctor译为大夫,念作(dài fu),后为医生,医师,至于民间仍有以大夫(dàifu)称呼者。由来大夫一称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后

  • 北宋三司使官职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司使

    蔡襄是北宋名臣,在任期间任劳任怨,为百姓做实事。他在通州发现泉眼供当地使用,后来被命名为蔡公泉。蔡襄本在外地做官,宋仁宗召蔡襄回京,授职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后来宋仁宗去世宋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参预政事。次年,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嘉

  • 北宋知谏院官职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知谏院

    蔡襄做官后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等职,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欧阳修、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蔡襄作诗称贺,受欧阳修等三人举荐,被宋仁宗任命为“知谏院”。他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天下利弊、一时缓急。蔡襄认为国家安危取决于人

  • 拖雷一共有几个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拖雷

    拖雷,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为大蒙古国政治家、军事家。他共有十一个儿子,除明确记载蒙哥为长子、忽必烈为四子外,有两个儿子连测字都没有记载下来,其余七人均没有记载确切的排行。拖雷和正妻唆鲁禾帖尼生有四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据《元史》记载,拖雷有子十一个儿子,拖雷儿子列表如下:长子蒙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