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杯子的历史演变介绍

中国古代杯子的历史演变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65 更新时间:2024/2/8 8:09:55

如今随处可见的杯子,叫法也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按照用途来分类,我们通常分为水杯、酒杯、茶杯、咖啡杯等,如今的杯子大都结构精巧,以玻璃、陶瓷、不锈钢、塑料等材料为主,虽然使用起来尤为方便,但到底是大同小异,相比古时的觥筹爵觞斛樽盏,却显得乏味多了。

而纵览中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杯子似乎也成了一种文化的载体,不断的丰富和演化,最终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模样。

每一个时期的杯子,也成了当时文化的缩影。

最原始的“杯子”来源于大自然

上古时期,人类文明尚未完全开化,最原始的“杯子”或者说是容器,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物,像贝壳、葫芦、动物的犄角等,在石器时代甚至之前就已有之。

典籍上曾记载,形容古代盛宴“觥筹交错”的觥,最先即是用兽角制的原始盛酒器。尔后利用坚硬的瓜果外壳制饮具,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用葫芦的外壳制成的酒瓢,这是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原始饮具。

从文字学角度也可以看出,古人造字遵从象形象意的原则,至今,我们依然可以从现代文字上看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觚、觥、觯、觞等均有个“角”字,瓠、瓢、觚等均有个“瓜”字,亦可看出最早的容器其实是来自于动植物。

石器时代的陶杯,最早的杯子

据郭伯南等所著《华夏风物探源》中记载,酒大约产生于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可能已经发现野果自行发酵了。到了新石器时代,农业开始后不久就可能有谷物造的酒了。

而与酒一同诞生的还有各种酒器,自然也有杯子。

这段时间所出现的杯子,大都是以石杯为主,而考古学家发现,在山东莒县陵阳河的一处距今4800年的墓葬中,发现了一组成套的酿酒用具:有谷物发酵用的大口陶尊,过滤用的漏缸,接酒用的陶陶盆,储酒用的陶瓮,温酒用的陶,以及饮酒用的觚形陶杯和高柄陶杯。

而当时的陶杯,从形状上也极为接近后世的杯子,因此,这个时期被我们认定为人类最早制作和使用杯子的时期。

夏商周时期,青铜质杯子登场

商代是一个十分崇尚酒的社会,造酒业发达,嗜酒之风盛行,饮酒成为宴饮、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当时的人们冶铸青铜,制造了大量造型各异、种类繁多的饮酒器具,如鼎、彝、斛、罍、觯、觥筹等。奴隶主贵族为了“明尊卑、别上下”,将青铜酒器纳入礼器的范畴,形成了完整的青铜酒器系统。“礼以酒成”,常作为礼器的青铜杯子成为文化亮点。

最具代表性的应是爵杯,青铜爵流行于商和西周,西周以后便罕见爵杯的踪迹了,到了秦汉时期,人 们几乎不知爵为何物了。宋代以来,以古物为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盛起来,人们才重新开始认识商周爵杯的原始面貌,随之而来的仿古之风大作,目前所见的仿古爵 杯,有银爵、铜爵、玉爵和瓷爵等。这些仿古爵杯也常常出现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蕉林酌酒图》中就有用仿古爵杯饮酒的形象。

爵是商周时期除鼎之外重要的青铜礼器,具有社会制度、组织和规范等具体意义。在商、周时期,它是 典型、 常见和 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的标志,是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后礼器组合的核心为青铜鼎),也就是说拥有爵的数量越多,身份、地位就越高。殷墟的妇好墓出土了各种形式的爵四十件,其中一件爵杯的铭文上记载爵的用途为“用献用酌”,说明爵是饮酒之器。近来还有人认为爵是祭祀时“浇酒敬神”之用,并将其与商人的图腾崇拜相联系。考古中 常见的爵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战国至秦汉,羽觞、漆杯、青瓷杯出现

战国时期,大都还沿用早期的青铜器杯子,而又有了进一步的演变,以椭圆形、浅腹、长沿旁有扁耳的杯为主,最具代表性的应是“羽觞”。

羽觞杯两侧,有两个半月形杯耳,看上去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简称觞,俗名耳杯。

出土文物中的羽觞,年代最早的是战国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羽觞,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道:“瑶浆蜜勺,实羽觞些。”将美酒和蜂蜜混合在一起,盛满羽觞入口享用,看来楚人喝酒喜欢甜甜的口感。

羽觞在汉代还很流行,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省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等地,都出土了羽觞。汉代的羽觞,多为漆器,也有玉器和陶器。

汉人写羽觞,有张衡的《西京赋》“促中堂之狭坐,羽觞行而无算。”有才女班婕妤的《自伤赋》“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

张衡写众人举羽觞行乐,班婕妤则是借羽觞销愁。

因为羽觞形似小船,这种造型不仅外观好看,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即上巳日举行祓禊仪式之后的“曲水流觞”。

在古代,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都去水边洗濯,洁身除垢,祓除不祥。

后来,此风俗又进一步演变成临水宴饮。宴饮时,大家坐在弯曲的溪水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酒杯到了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一饮而尽,故称为“曲水流觞”。

虽然古代的酒杯有很多种,但最适合在水面上漂流的杯子,无疑是外形像一只小船的羽觞了。而在各种材质制作的羽觞中,轻盈的漆杯应是不二之选。

当文人墨客在上巳节临水宴饮之际,“曲水流觞”就变成了诗酒唱酬的风雅之事。而正是这种由传统习俗演变而成的文人雅集,诞生了中国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的这篇登峰造极之作,使“曲水流觞”的“觞”变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影响所及,令后世诗人在饮酒作诗时都喜欢用“觞”字,使觞成为历史上最有文化品位的杯子。

而在这一时期,青瓷杯也已经被广泛应用,实际上,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如今在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可以证明这一说法。

而在秦汉时期,因为青瓷比之于青铜器更具有清洁卫生实用,工艺制作简单,原料方便易得等优点,所以一经出现便博得了贵族阶级的喜爱。

随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进一步提高,对青铜器和青瓷器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了青釉瓷杯的出现。

隋唐,白瓷杯的兴盛

自汉代开始,茶酒之风渐渐兴起,人们从席地而坐也渐渐转为倚桌而坐,隋唐时期的杯子较之前更小也更为精巧。

而随着饮茶在唐代盛起,白瓷茶杯开始出现,而瓷杯也从之前的椭圆状转变为圆形,这是因为瓷器是在轮车上拉制成形,做成圆形方便许多。

唐时饮茶的杯子称为茶盏,又称“瓯”,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动人。越窑盏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邢窑盏以"白如雪"而闻名,且"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

下面放上托盘,是为了防烫手,这或许是如今盖碗的原型。

而另一种盏,将底座增高,其实也是为了防烫。

总的来说,至唐时,瓷器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三彩釉更是让瓷器工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宋元,瓷茶杯兴起,瓷器工艺到达巅峰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饮茶习惯也不同于唐,唐人吃茶用煎茶法,把茶饼碾成粉末,放葱姜盐在沸水中煮,好像现在人喝汤。宋朝流行点茶,把茶末碾碎,调成膏状,放入茶盏,沸水冲注,再以茶筅搅出白沫,因便于观察茶沫白色的缘故,所以宋人特别崇尚建窑和永和窑的黑釉盏。

原本青瓷白瓷争锋的格局,到宋时却被黑瓷占了先机,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直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而当时的瓷器工艺又到了新的高度,汝窑更是冠绝一时。

而到了元代黑釉茶盏相对减少,多见青白釉制品,成熟的青花瓷工艺也出于元朝。

明清,杯子小而精美,种类也繁多

到了明代,最为直观的便是杯子变得更小了,明代之前,酒杯茶杯和饭碗大小相似,明朝时杯开始比碗小。

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在明之前,酒的度数并不高,民间大都以碗饮酒,十碗八碗不见醉意,而明代普及了蒸馏酒,酒精度上去了,再用过去口径十几厘米的杯,一个人可能都喝不掉,所以开始把酒杯做小,这种小号的酒杯又影响到了茶杯。

明清较有特色的杯子,包括青花、祭红、珐琅彩的。历史上,还有玉制酒器、象牙酒器等。“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应该就是一种玉制酒杯。明代著名玉杯“一捧雪”,杯身琢为梅花形,“杯中斟酒,夏日无冰自凉,冬日无火自温”。银制酒杯在古代被认为可鉴别酒是否有毒。明代文人袁宏道认为,酒杯:古玉及古窑器为上等,犀角玛瑙次之,近代上好瓷又次。

到了清中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极具西方特色的马克杯传入中国,此种杯子呈圆筒状,深,且带有握把,自此之后,这种形状的杯子越来越多,成了如今我们最熟悉的杯子模样。

而在那之前,不管是喝酒的酒杯,还是喝茶的盏,古人的杯子,大都是没有“把”的。

个中原因其实很容易理解,中国的茶酒文化绵延数千年,而杯子作为载体,自然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礼仪。

杯子不带“把”其实来自于古人的“礼”与“雅“。

双手执杯,一手握持,一手托底,与人敬酒,一来表示庄重和尊敬,此为”礼“,二来也显得姿态端重,气韵十足,此为”雅“。

杯子,除了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古时文人多爱饮酒,他们借酒抒怀,举杯高歌,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何等豪气,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何等畅快,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何等慨然.....

杯子也随着茶与酒成了历史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道具,所谓酒里乾坤大,杯中日月明,正像是明代戏曲中所唱:

何暇谈名说利,漫自倚翠偎红。请看换羽移宫,兴废酒杯中。

标签: 杯子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梳子的历史演变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梳子

    在当今,梳子可以说是人人必备的起居物件儿,以木梳或塑料梳为主,制作精美用材考究的梳子还成为礼物往来的佳品,而对于梳子上承载着的文化,很多人倒是说不清了,最为人所知的便是那“三梳美言”了,少数地区在女子成婚时,依旧保留着长辈为其梳头的习俗,一边梳理一边念念有词:一梳梳到尾,二

  • 中国古代椅子的历史演变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椅子

    如今随处可见的椅子,门道可多了,每一个细节无不透露出设计师的智慧,基于人体工程力学同时又美观好看,甚至自带按摩功能的椅子成为了现代人居家办公的首选。而出于对装潢风格的要求,椅子的风格也各式各样,欧式铁艺、中式红木、西式极简走进家居市场,光是椅子,就能让人挑花了眼。现在固有思维里,人的坐具主要有三,

  • 明成祖朱棣的朝鲜宠妃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成祖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在明朝的时候,朱棣当时因为一位朝鲜的宠妃直接虐杀了后宫2800名宫女,这个事情在网上野史引起很大的争议,不过这个事情是记载在朝鲜的史册中。那么这个朝鲜宠妃是谁?真的有这个人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明成祖朱棣的朝鲜宠妃是谁朝鲜史书李朝实录记载的发生在公元一四二一年的永乐

  • 64件国宝级文物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国宝

    说到这个64件国宝级文物是哪64件的问题也还是比较好解决的,因为这64件就是大家熟悉的国家永久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了,那么这64件到底是哪64件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一起来感觉看看,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速度来试一试。1、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

  • 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泰坦尼克号

    说起《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因为这部电影,杰克与露丝的爱情故事也被广为流传着。因为这部电影,让导演卡梅隆席卷了第70届奥斯卡11项大奖。我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所改编的,但是在这个事件的背后却还有着一个隐藏了100多年的一个罪恶大秘密,而这个秘密就与6个

  • 战国时期楚考烈王儿子列表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楚考烈王

    在战国后期,楚考烈王是一位比较著名的君主。楚考烈王(公元前290年-公元前238年),芈姓,熊氏,名完(《史记》作元),战国时期楚国君主,楚顷襄王之子,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38年在位,共25年。《战国策》、《史记》记载: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对此非常忧虑。后来春申君采纳赵国人李园的建议,娶李

  • 战国最败家的四位国君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败家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

  • 鲁元公主的丈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鲁元公主

    鲁元公主虽然是公主,但她的经历却十分悲惨,完全不被父亲刘邦和母亲吕雉宠爱。作为刘邦的独女,鲁元公主就像是捡来的孩子,好几次面临被抛弃的境地,感觉父亲对女儿的生死根本不管不顾。鲁元公主曾遭到刘邦的弃杀,导致她变成项羽军中人质。等刘邦称帝后,鲁元公主的处境也没改变太多,依旧是被当做政治工具使用,有关鲁元

  • 豆腐是谁发明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豆腐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豆腐这个东西,在古代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而且这个豆腐更是有很多用处了。而且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为了改善民生,而是一次无心插柳之举。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历史上豆腐是谁发明的豆腐是刘安发明的,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沛郡丰县(今徐州丰县)人,生于

  • 杆秤的历史起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杆秤

    说到这个杆秤,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而且在现在依旧还是有很多人会用到这个东西,不得不说,这个用来买东西的时候称重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虽然没有电子秤来的方便,但是这个还是很不错的。那么这个杆秤是起源于什么时期的呢?杆秤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杆秤起源于什么时期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