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梳子的历史演变介绍

中国古代梳子的历史演变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244 更新时间:2023/12/21 4:48:09

在当今,梳子可以说是人人必备的起居物件儿,以木梳或塑料梳为主,制作精美用材考究的梳子还成为礼物往来的佳品,而对于梳子上承载着的文化,很多人倒是说不清了,最为人所知的便是那“三梳美言”了,少数地区在女子成婚时,依旧保留着长辈为其梳头的习俗,一边梳理一边念念有词: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

但其实,梳子自古便有,甚至比之前所说的帽子、牙刷等东西的历史更为悠久,《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对“发肤”是十分重视的,也因如此,历代均制作了大量梳理头发的梳和清理头发的篦,其中梳齿较为松疏,篦齿则更加紧密。《释名释首饰》中说:“梳,言其齿疏也。篦,言其齿细相比也。”又《说文解字》云:“栉,梳篦之总名也,从木节声。”

自梳篦产生起,便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以及丰硕的哲学与社会学意蕴。因头发又被称为“青丝”同“情思”,而梳理头发的梳子则成为了男女相思定情的信物;而梳齿分明,又被古时文人喻作人才的本领和能力以及国家政治的管理。

上古时期:鱼骨演变成梳,初有插梳之俗

梳子在历史上出现非常早,最早的骨梳出土于,距今6000年的刘林遗址,而关于其起源,有传说表示是来自于黄帝的王妃方雷氏,《百家讲坛》名人纪连海老师在文化中国上证实了这一点,方雷氏对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发明了梳子。

传说方雷氏为了帮助族内女子打理头发,经常将手指弄破,一日,受鱼骨发,便把鱼骨切成小段来代替手指梳理头发,后又让匠人仿照鱼骨形状用木头制成了第一把梳子。

华夏文明始于炎黄时期,而第一把梳子也在那时便诞生。

在早期考古中所发现的梳子,无一例外都出现在墓主人的头部位置,其材质多为骨质,也有少部分的象牙、玉石,这些梳子的梳背通常雕刻有精美的纹饰。在史前时代制作这样的梳子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不是一般人都能拥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墓主人特殊的身份。

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墓中出土的梳子便位于墓主人的头部,通过对其服饰和头部的复原研究,可以看出梳篦产生之后,除了其梳理头发的作用,也被当时的女子插在头发上充当发饰,最早的插栉之风或始于此时。

夏商周时期:贵妇随身之物,雕饰纹理更丰富

在夏商周三代时期,贵妇人已开始用玉梳或骨梳来梳理头发。《礼记》中记载“十有五年而笄”则是说女子在十五岁行成年笄礼,即盘发插簪,当然也少不了梳篦的参与。

而在女子出嫁时,梳篦也成了必不可少的陪嫁之物。

1976年,在殷墟妇好墓考古中出土了两把玉梳,还有一把骨梳,梳背上雕刻皆兽面纹,一脸凶相,想必应是妇好心头之好。

三代时也有青铜梳、木梳和竹梳,一般普通百姓使用,但很少有实物传世。

周朝的文献也常提及梳子,诗经中“玉之瑱(tiàn)也,象之揥(tì)也”中的“揥”这是类似于梳子的首饰,猜想是由梳子演变而来的“偏装饰型梳子”。

战国时期:材质及雕纹更加丰富,梳子的养生功能被重视

战国时期,梳篦延续着新石器时代以来竖长方形的造型,变化主要体现在制作材质的不断丰富、梳背雕镂的更趋精美以及梳齿的日益细密上。

2004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到一件造型别致的骨质梳篦,由梳背与梳齿两部分组成,梳背雕刻头相背、身相连的双龙形象,梳背下端与梳齿上端均有钻孔,可能由榫卯方式连接,梳齿雕刻细密。

此时,人们对梳子的认识不仅仅限于头发的梳理上,还对其养生作用颇为重视,这种认识一直延续至唐宋,直到现在。

《黄帝内经·灵枢》有一种说法:“皮肤坚而毛发长。”如出现“折毛”现象,健康就可能出问题了。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养生方》亦称:

栉头理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栉,更番用之。

大概意思是,每天多梳头,可疏通血脉,去病强身。唐朝名医孙思邈也曾提出:“发宜常梳。”

宋朝最注重养生的文学家陆游几乎梳不离身,他在《杂赋》诗中称:“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陆游心情不好时也会梳头:“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

明朝《摄生要录》中亦有相关记载: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

直到现在,也有梳头缓和用脑过度,改善头皮的说法。

秦汉:梳背形状变化,成为起居常用之物

秦汉时期,梳篦的造型基本以楚式风格为主,回归简约,而梳背造型从之前的“方长型”而变为更容易上手的半圆型。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木梳篦,梳背为半圆形,梳背与梳齿间饰四道弦纹,梳齿细密且平整,通体髹红漆,造型简洁规整。

《礼记》中记载:“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衣绅。”可见当时,“栉”即梳篦,已经成了人们生活起居中很重要的工具。

而对于梳洗,也十分有讲究,不同的头发状态,甚至需要选择不同材质的梳子,《礼记.玉藻》中有记载:沐稷而靧粱,栉用椫栉,发晞用象栉。

即是说,用淘稷的水洗头发,用淘高粱的水洗脸,湿发用椫木梳梳理,干发容易滞涩打结,则要改用质地细腻的象牙梳。

魏晋:梳篦技艺日渐成熟,常州梳篦后世闻名

到了魏晋时期,梳篦制作工艺得到了快速发展,常州梳篦制作工艺技艺形成于此时。

至后世,在元代,常州梳篦就成为了出口商品之一,清代乾隆皇帝六下常州,当时常州西门和南门家家从事梳篦生产,乾隆随口说道:“南门街上木梳多,西门花市街上篦箕多,花市街就叫‘篦箕巷罢”。“篦箕巷”由此得名,南门则以“木梳街”为地名。

到如今,常州梳篦依然驰名中外。

唐宋:插栉再次流行,诗词中的梳篦涵义更为丰富

到了唐宋时期,插栉之风达到极盛,梳子成为装扮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诗人元稹对此形容道:

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在唐代传世画作中,也清晰地描绘了唐人插梳的样貌,有的插在发髻前,有的插在发髻后,亦或是中间、两侧,没有固定的位置。

在众多唐墓考古发掘报告中可以看到,插梳的例子数不胜数,

例如,《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发掘简报》中提到,墓主人头部位置就发现有一枚木梳。宋代王谠(音党)在《唐语林·补遗二》中记载:

长庆中,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具美,谓之'百不知'。

从现在所发现的唐代梳子来看,其梳齿的做工,是不适合用来梳头的,更多是作为头饰而被制作。

唐末五代,直至宋时,仍然流行插梳之风,丝毫不逊色于大唐。曾一度流行一种冠梳,宽大无比,十分奢华。

司马槱在《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中有描述: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王栐《燕翼贻谋录》中也有记载:

仁宗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

其冠和梳过分追求宽和大,攀比奢侈。宋仁宗很头疼,不得不下禁令,约束妇女们这些争奇斗艳的行为:

皇祐元年十月,诏禁中外不得以角为冠梳,冠广不得过一尺,长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

当然,平常人家的梳子就很普通了,王处直墓壁画和浮雕上的妇女,头上中间或侧边都插有一把梳子做装饰。

此外,唐宋兴诗词,诗风漫漫,浸习传咏,吐呐于心,自是一种社会风气。而梳篦作为人们日常必需之物,更是多次出现在诗词作品中,多表愁思情愫,如白居易《逢旧》诗中“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秦韬玉诗《贫女》中“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薛逢《宫词》诗中“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以及元稹《恨妆成》诗“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唐代史学家吴兢,以梳发为喻,提醒皇帝多纳谏:

帝王之德,莫盛于纲谏。朝有纳谏,犹发之有梳。

北宋文学家和史学家宋祁更是把梳子的哲理思考上升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

栉之于发,不去乱不能治髻;法之于人,不诛有罪不能完善人,此谓损之有益。

不论是在诗风漫漫的唐代,还是在词性悠扬的宋朝,梳子不单是梳理的工具,而传递了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生活习俗、千姿百态。

在文人士大夫的口中,更是成为了直言进谏的托物,梳子所承载的文化也因此变得更为丰富,更为凝重。

明清:梳篦各司其职,材质造型趋于完备

明清时期,梳篦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材质、造型、装饰技法均趋于完备,这从故宫所藏清皇室使用的琳琅满目的什锦梳篦即可见一斑。

金、银、玉、琉璃、木、竹各种材质的梳子涌现,相传,慈禧更是用药材木制成的梳子日夜梳头。

此外,根据用途,梳子形状也有了更细致的区分,扁长的拱形梳用来大面积疏通头发,中型的月牙梳用以梳理两边及燕尾,梳理发梢及鬓发时则用八字形小梳,梳齿极细密的两面梳则可以用来篦去头皮污垢,众多梳篦各司其职。

到了近现代,梳篦逐渐简化,其上的雕饰以及装饰作用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人们更注重梳子的实用性而非装饰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传统思想的解放,洗头成了常有的事情(古时人们不轻易洗头),原本用于清洁毛发的篦也慢慢消失,梳子成了人手必备的工具。

总的来说,纵览梳篦数千年来的演变过程便不难发现,小小的梳子上面不仅承载着传统文明的发展与演变,和中国人民的审美、制造工艺的进步与提升,也是文人士大夫精神的载体,古人以梳子为喻,讨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这也使梳子的内涵达到了新的高度。

标签: 梳子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椅子的历史演变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椅子

    如今随处可见的椅子,门道可多了,每一个细节无不透露出设计师的智慧,基于人体工程力学同时又美观好看,甚至自带按摩功能的椅子成为了现代人居家办公的首选。而出于对装潢风格的要求,椅子的风格也各式各样,欧式铁艺、中式红木、西式极简走进家居市场,光是椅子,就能让人挑花了眼。现在固有思维里,人的坐具主要有三,

  • 明成祖朱棣的朝鲜宠妃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成祖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在明朝的时候,朱棣当时因为一位朝鲜的宠妃直接虐杀了后宫2800名宫女,这个事情在网上野史引起很大的争议,不过这个事情是记载在朝鲜的史册中。那么这个朝鲜宠妃是谁?真的有这个人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明成祖朱棣的朝鲜宠妃是谁朝鲜史书李朝实录记载的发生在公元一四二一年的永乐

  • 64件国宝级文物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国宝

    说到这个64件国宝级文物是哪64件的问题也还是比较好解决的,因为这64件就是大家熟悉的国家永久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了,那么这64件到底是哪64件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一起来感觉看看,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速度来试一试。1、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

  • 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泰坦尼克号

    说起《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因为这部电影,杰克与露丝的爱情故事也被广为流传着。因为这部电影,让导演卡梅隆席卷了第70届奥斯卡11项大奖。我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所改编的,但是在这个事件的背后却还有着一个隐藏了100多年的一个罪恶大秘密,而这个秘密就与6个

  • 战国时期楚考烈王儿子列表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楚考烈王

    在战国后期,楚考烈王是一位比较著名的君主。楚考烈王(公元前290年-公元前238年),芈姓,熊氏,名完(《史记》作元),战国时期楚国君主,楚顷襄王之子,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38年在位,共25年。《战国策》、《史记》记载: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对此非常忧虑。后来春申君采纳赵国人李园的建议,娶李

  • 战国最败家的四位国君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败家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

  • 鲁元公主的丈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鲁元公主

    鲁元公主虽然是公主,但她的经历却十分悲惨,完全不被父亲刘邦和母亲吕雉宠爱。作为刘邦的独女,鲁元公主就像是捡来的孩子,好几次面临被抛弃的境地,感觉父亲对女儿的生死根本不管不顾。鲁元公主曾遭到刘邦的弃杀,导致她变成项羽军中人质。等刘邦称帝后,鲁元公主的处境也没改变太多,依旧是被当做政治工具使用,有关鲁元

  • 豆腐是谁发明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豆腐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豆腐这个东西,在古代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而且这个豆腐更是有很多用处了。而且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为了改善民生,而是一次无心插柳之举。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历史上豆腐是谁发明的豆腐是刘安发明的,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沛郡丰县(今徐州丰县)人,生于

  • 杆秤的历史起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杆秤

    说到这个杆秤,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而且在现在依旧还是有很多人会用到这个东西,不得不说,这个用来买东西的时候称重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虽然没有电子秤来的方便,但是这个还是很不错的。那么这个杆秤是起源于什么时期的呢?杆秤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杆秤起源于什么时期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

  • 黄帝内经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被称为是医之始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古典。但因为年代久远,当时的医疗技术也不是很发达,所以《黄帝内经》身上还有不少未解之谜,例如它的作者到底是谁。相传《黄帝内经》是黄帝著作的,后来人们觉得这部书最终成型是在汉朝,而本书并非是由一位作者编写,而是好几代医学家积累下来的。其实《黄帝内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