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新娘子的红盖头是谁发明的

新娘子的红盖头是谁发明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959 更新时间:2023/12/27 5:22:08

如今,我们只知道新娘子结婚的时候,头上有红盖头,但却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这个。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发明新娘子红盖头的黄月英

黄月英是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三国时期荆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阳)人。因为从小就很好学,熟读兵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足智多谋。所以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但她没注意这些,反而也有自己的择偶标准。

公元197207年,诸葛亮准备择偶,黄月英听说诸葛亮学识人品俱佳很倾慕他,于是托父亲主动提亲。她为了得到择偶的标准,就故意请父亲在诸葛亮面前说自己很丑,看他是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凡夫俗子。于是黄承彦向诸葛亮说:你现在正在选择生活中的另一伴,但他有一个丑女儿,虽然黄头发黑皮肤,可才能绝对与你匹配。说完,黄承彦故意看着窗外,但让他没想到是诸葛亮还没等他怎么着就爽快地答应了。

答应是答应了,但该有的程序也应该有。所以,诸葛亮到府里提亲去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屋里突然窜出两条狗,直往客人身上扑来,闻声而来的丫环连忙朝两只猛大的头上拍了一下,再把它们的耳朵拧一下,两只凶猛的狗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来,让他吃惊地发现,原来两只猛犬都是木头制的机械狗,诸葛亮仍不住笑了。黄承彦看到他这样,则告诉他这是他的女儿闹着玩的。他这时才明白黄承彦的意思了,这正是他择偶的目标。但让他遗憾的是他还是没见到黄月英本人。

结婚那天,黄月英为了看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态度娶她,故意在头上盖着一块红布,看他以怎样的心态去揭红盖头。没想到诸葛亮二话没说就揭了盖头。但面对花容月貌的黄月英,诸葛亮一脸惊诧的表情以为自己喝了一点酒弄错了。当他准备掉头走时,黄月英一把把他拉住,给他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也就是从那时起,人们结婚,姑娘们都盖起了的红盖头。

就是因为黄月英的聪明,后来辅助了诸葛亮,并且让他一生再未娶其她女人。

探秘史上洞房之夜九大不同风俗

1、先秦时,婚礼淳朴、肃穆。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

2、西汉时,闹洞房“嫁娶之夕,男女无别。”。《汉书》记载燕地风俗,有这样一句话:“嫁娶之夕,男女无别。”说明结婚那天晚上,大家不需要过分拘束,甚至可以暂时抛开礼节,为新婚夫妇助兴。

3、东汉魏晋,闹洞房喜欢灌酒讲粗话。当时各地“闹”的方式不一,有的令人吃惊。例如根据文人仲长统等人的记述,人们对新郎官十分放肆,要求他做一些大胆动作。如果新郎不情愿,还可以用棒子敲打他,或者以灌酒的方式来“督促”他完成“任务”,“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对于新娘,也毫无顾忌,在大庭广众之下问一些粗话,“于稠众中,问以丑言。”这完全是任性而为,兴致一高便无法控制,以至于闹出事故。

在东汉汝南郡(今河南中南部一带),就发生过一起乐极生悲的事。当时有一位叫张妙的人,到朋友杜士家喝喜酒,结果喝高了,闹洞房的时候干脆用绳子将新郎吊起来,棍棒交加。打了二十多下,新郎一命呜呼。转眼之间,喜事成了丧事。最后张妙被告上府衙,好在断案的官员仁慈,网开一面,“酒后相戏,原其本心,无贼害之意,宜减死。”张妙侥幸逃脱死罪,杜士却不能复活,真是活生生的悲剧。

4、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5、江苏淮安,闹房之时,淫词戏言,尽兴而至。是日娘家须预从男客中择一能言者为招待员,唯闹者约分孩童和成年种种……成人之闹房,其目的则在侮弄新娘及伴者,淫词戏语,信口而出,或评新娘头足,或以新娘脂粉涂他人面,任意调笑,兴尽而止。

6、在广东顺德,有闹洞房烧炀新娘面目手足的恶俗。“闹房之际,会友毕集,新娘立于中庭,会友乃多方调笑,或令新娘不能为之事,稍不如命,即多烧爆竹,新娘面目手足常为火烧伤,其情状恍若囚犯之行刑,更奇者,闹房时不许新郎在侧。”

7、在湖南衡州,还有唆命翁姑教新婚夫妇房中术的闹房之举。“有打传堂外之名目,公举亲友中这滑稽者作堂官,以黑涂面若丑角,著满清式外套,黼黻以荷叶为之,朝珠民算盘子为之,头上冠以大冠,红萝卜为顶,大蒜为领,旁立差役若干,皆亲友中之有力者。拘新郎、新妇及其翁姑跪堂下,命翁姑教新郎、新妇以房术,新郎、新妇必再述一遍,否则以鞭苔从事,顾习俗若是,亦不敢出怨言,惟此事难人过甚,行之者鲜。”

古代皇帝入洞房时鲜为人知的私密习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这是北宋着名诗人苏轼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春宵一刻值千金”,对于普天之下寻常的黎民百姓是如此,而对于那些“一朝选入君王侧”皇后嫔妃也概莫能外。尤其是那些入选为正宫的皇后,更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婚时刻的洞房花烛之夜。

标签: 新娘子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的三位杨妃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唐太宗,李世民,杨妃

    唐太宗李世民在晚年时期更加荒淫,之前就有称帝之后,抢走兄弟李元吉的杨氏为妃,竟然跟自己的弟妹搞乱伦,后来还过量的服用长生不老丹药以致成疾,晚节不保,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还真的是这样,在历史上杨妃经常被提及,其实太宗曾经封过三位杨妃,唐太宗最爱的杨妃是谁?盘点唐太宗李世民的三位杨妃分别是谁?我们最熟

  • 历史上有“伏波将军”封号的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伏波将军

    汉朝时期,武将之中名位最高的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其次是前、后、左、右及众多的杂号将军,如强弩将军、拔胡将军、浚稽将军、贰师将军、横海将军、楼船将军、将屯将军、护军将军等。伏波将军即是这众多杂号将军中之一。伏波将军作为古代将军封号,伏波其命意为降伏波涛,历朝历代中曾出现多位被授予伏

  • 琵琶的历史起源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琵琶

    犹记得,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开篇,长安街头,楼台一阁,红妆女子倚窗而坐,横抱四弦曲项琵琶,素手拨弦,余音绕梁,久而不绝。镜头一转,酒楼一角,众人正听着小曲,琵琶、阮、竖琴,一曲暂歇,声尤不绝。在热烈而奔放的盛唐,文娱产业如日中天,而在音乐圈子里,琵琶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它凭其细腻入耳的音色以及张

  • 竖中指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竖中指

    如果穿越回去,你对着秦始皇竖中指会怎样?那结局很可能是秦始皇要重赏你。如今我们都知道,书中是一个有着极其侮辱性的动作,充满着鄙视的意思。意思就是告诉对方:“你这个垃圾,你不行”。但是这个动作来源于欧洲中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跟秦始皇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1、竖中指的起源早在13

  • 燕云十八骑名单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燕云十八骑

    说到历史上的这个燕云十八骑,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毕竟这个军队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所以名声早都声名远外了。但是在历史上,这个燕云十八骑到底有多厉害呢?其实这个都不敢确定。而且他们也从来没有露过脸,所以并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面目!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历史上燕云十八骑有多厉害相传,燕云十八骑是

  • 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有几个 刘启下一个皇帝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的皇后汉景帝刘启共立了两位皇后,第一任皇后薄氏被废黜后新立了一位王皇后。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首位被废黜的皇后,刘启首开先例。立皇后在历史上是件大事,而且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确定皇后人选,就和皇帝立储一样,是一件国家大事。那么薄皇后为何被废呢?薄氏是薄太后的远房孙女,是薄家族人。薄太后是刘启的

  • 八段锦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八段锦

    八段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健身功法八段锦功法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八段锦功法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至今共八百多年的历史。古人把这套动作比

  • 历史上的女间谍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女间谍

    在春秋战国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就提出了美人计,就有用间攻略。接下来,我们就盘点盘点史上最强十大女间谍,这些女人不仅漂亮,超越现在多数如林志玲级别的明星,而且间谍本事几乎个个都能秒杀詹姆斯邦德!第十名、海明威称赞的“最漂亮女人”约瑟芬·贝克约瑟芬&midd

  • 中国古代杯子的历史演变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杯子

    如今随处可见的杯子,叫法也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按照用途来分类,我们通常分为水杯、酒杯、茶杯、咖啡杯等,如今的杯子大都结构精巧,以玻璃、陶瓷、不锈钢、塑料等材料为主,虽然使用起来尤为方便,但到底是大同小异,相比古时的觥筹爵觞斛樽盏,却显得乏味多了。而纵览中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

  • 中国古代梳子的历史演变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梳子

    在当今,梳子可以说是人人必备的起居物件儿,以木梳或塑料梳为主,制作精美用材考究的梳子还成为礼物往来的佳品,而对于梳子上承载着的文化,很多人倒是说不清了,最为人所知的便是那“三梳美言”了,少数地区在女子成婚时,依旧保留着长辈为其梳头的习俗,一边梳理一边念念有词:一梳梳到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