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爪钩的原创者是王羲之,再《兰亭序》见于“游”字,而真正把蟹爪钩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则唯有米芾米癫。
米芾在三十八岁创作的《苕溪诗卷》中就大量引用了“蟹爪钩”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的点画造型或技法,而且把它发挥的淋漓尽致,也充分表现了米芾对书法技法的运用自如的水平和驾驭能力。
米芾“蟹爪钩”的经典用笔方法是逆锋入笔写竖画,竖画末尾稍作停顿,缓缓回锋向左平推,然后稍疾向上勾出。如《苕溪诗卷》中的“采”。米芾在他的作品对蟹爪钩的运用,不是生搬硬套的运用,而是因势生形的巧妙利用,整体形态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字中有多种变化甚至还有反用的,借用到其它点画中的,如“赓”字左部的撇画。
典型的“蟹爪钩”造型
化用蟹爪钩的变化形式。
反用蟹爪钩的两种形式。
从中不能看出米芾是非常善于学习和借鉴的,米芾的化古为我的能力非凡庸能比。不过这种点画造型虽然能够使得我们的作品耳目一新,别具一格,但不可滥用。用的巧妙可以为作品增色,运用不当可能过犹不及,使得书法作品入俗气之门。所以,现代书法亦或现代书法家几乎不采取这一技法。亦或许是因为这一特色造型太过于独树一帜了吧。再者就是可能“蟹爪钩”并不是一个意义上书法点画之内的造型,有画蛇添足之嫌,虽然如此,但在米芾的书法中的确被运用或者说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米芾学习书法的方法绝对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突破秘诀是“集古字”,说他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缩影”也不为过。
《兰亭序》中的“殊”
他学古人的重要方法是“拿来主义”。
一、取其形,形成自己的符号。最典型的是“蟹爪钩”,最早出现在《兰亭序》,智永《千字文》也有,但老米用到了极致,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导致后人以为是他的首创。
智永《千字文》中的“学”
二、增损改造。米芾有首打油诗:去颜肉,增褚骨。发天秀,助神物。敢窃议,赠骨突。骨突即“爆粟子”。
他学颜改造其肉多的特点,学褚改造其笔画偏细、骨多肉少的特点。
米芾《参政帖》中的“学”
三、遗貌取神。体现在他中年后学二王的作品中,这是一种难度极大,也最高级的学习方法,必须有正确的笔法作支撑。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有人觉得米芾的字很奇怪,没有任何美感的吗?
这是正常的现象,不懂书法的人与对书法理解不深刻的人不知道书法需要欣赏什么,如何欣赏,即便是王羲之在他的眼里也不好!
我们普及书法不仅仅是让更多的人学会书法的技巧,最最最重要的是学会中国古代的审美精髓,而这精髓是在书法之中!
古书法理论最忌讳媚俗,最讲的是风骨。
媚俗是取悦世人,讨好世人的行径,这在古人来说是为高雅人所不齿的行为,会被联想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而且在公众场合搔首弄姿的女人影响!
而风骨则不同,他不会取悦于谁,只是为了展现一种生活态度,不卑不亢,不急不厉,即使是激烈也需颜鲁公般的伟岸,正气凛然,大气磅礴!
为什么古人喜欢说书品如人品,是的!大奸大恶的人也有书法杰出的,比如秦桧,比如蔡京!其实,我更倾向于古人是让世人学习书法及的风骨,并不一定是书法好的人人品一定好,而是,学习书法的审美你的人品如果跟随书法的修养,人品修养自然会卓荦不凡!
所以说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学习书法的技巧,更应该学习书法里高格的品质!
米襄阳字欹侧之势明显,看惯了四平八稳的确实会感觉他的字怪,看着不舒服了。但深研之后,你会惊叹米公法书无一笔无来历,却又别出心裁、自成一家。尤其是《蜀素帖》,其笔法之丰富令人眼花潦乱、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