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都是黄河水患,为啥最近几十年变成了长江水患了呢?

历史上都是黄河水患,为啥最近几十年变成了长江水患了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415 更新时间:2024/2/3 6:59:39

历史上黄河多水患,可是近几十年长江却泛滥成灾的情况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人为堵塞河道、气候变暖、以及水土流失有很大关系。据献记载,在1946年前的四千年来,黄河下游决口1593次,因河水泛滥改道26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因黄河泛滥和决口,多次导致开封城被黄河淹没,地下跌埋有六座古城遗址,它们分别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城、唐代汴州城,五代及北时期的东京城、金朝的汴京城、明朝的开封城和清朝的开封城,目前黄河河道比市区高十来米,黄河已成悬河。

但是近几十年来,黄河泛滥逐年减少,其主要因素是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建设,工业用水逐年增加;随着人口的激增,生活用水也逐年增加;气候变暖使上游发源地冰雪逐年减少,流下来的水量也逐年减少;再一个就是国家不断投入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清理淤积的河道。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江南水乡,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可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的水患逐年减少,长江的水患却逐年增多。最近一段时间安徽、湖北、浙江一带的洪水泛滥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那么很多人就会感到不解,历史上黄河泛滥成灾是事,可是现在为什么黄河极少泛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却越来越严重呢?

我们知道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水量是黄河的好几倍,历史上由于长江流域有许多湖泊和支流,排泄量都很大,所以减少了长江流域水患的发生。那么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患发生的原因在呢?

一、由于早些年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很多北方百姓大量南迁。南方多山少田,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就开始围湖造田,这就破坏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原有的水系,水患也逐年增多。

其实清朝政府也搞了退田还湖,但是晚清时期,清朝局势越来越乱,也就顾不得这些事。据调查,长江流域围湖造田的面积20世纪初达到高峰,这就是目前江南地区洪涝灾害不断的原因之一。

二、随着长江上游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树木被大量砍伐,使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大量泥土流入长江,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床一再升高。

三、气候变暖,使我国南方降雨量持续增加,导致河水暴涨,泛滥成灾。

目前江南地区水患非常严重,要想从根本上根治水患,还是要疏通河道,退田还湖。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至于防止气候变暖和治理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都是很漫长的工作,一时之间很难凑效。人类正在毁坏他们的生存环境,所以治理环境应该是国家首要任务。即使我们盖起千万间广厦,修建起无数公路、铁路,如果任其环境恶劣下去,终究也是守不住的,人类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黄河和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可以说,没有它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肯定不是今天这副欣欣荣的模样。但这两条河流在福泽中华大地的同时,也给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带来了不少麻烦。就比如说黄河自古以来就有的特性:爱发洪水!近几年来,黄河虽然安分了一些,但长江又开始“闹脾气”了。

中国河患问题?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叫做“有河患,无江患”,河是指黄河,经常为患,江是指长江,长江它本身并不是一条害河,它很不容易发洪水的!为什么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长江的上游,四川,包括青藏高原那一带,是有很的原始森林,我们都知道森林的话可以涵养水源,建国时,长江上游这些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是4000亿立方米!上游无论怎么下暴雨,这些森林都会把水吃住,而近60年来的乱砍乱伐,只是为了少数商人和官员得到利益,无数森林被砍成荒山!

到了今天,这些森林的涵养水源的能力已经锐减到1000亿立方米,森林的吃水能里一下就减少了3/4,3000亿立方米的水要直接由长江来承担,这要是不发洪水也就真没天理了,有人说,不是有三峡工程么,三峡工程可以阻挡洪水!忘了告诉大家,三峡工程的吃水能力只有300亿立方米,跟3000亿好象差个0吧?你修十个三峡大坝才能把森林吃不出的水涵住,再说这只是第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平原,背面上江汉平原,南面是洞庭湖,长江中下游跟很多的湖,如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都是沟通的,就是长江水真的涨起来了,也会分洪到中下游的这些湖里,这些湖的水位只要涨几厘米,长江水位就可以下降1米,只要用中下游的这些湖蓄水的话,分洪的话,即使长江上游的森林没有吃住水,也完全不可能酿成洪灾.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现在的问题是,长江中下游的各个湖泊都被围湖造田,湖泊被填死,造农田,甚至造城市,这样一来这些湖泊完全失去了蓄水分洪的能力,长江一但涨水,这些围湖的田,围湖的城,也是第一个被淹没的.

从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了为什么现在长江会发洪水了,上游的森林已经失去大部分涵养水源的能力,中下游的湖泊也失去了大部分蓄水分洪的能力,这要是再不发水,不是显得自然的力量太过渺小了.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是破坏自然环境者,必将遭到自然的严厉惩罚!可是这种惩罚,为什么要降到我国的穷苦百姓身上啊?这也太不公平了!!可悲!可叹!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关于黄河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快啊!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

  • 米芾是如何玩转“八面出锋”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米芾曾经非常自负地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米芾说唐人是书法只有一面,而他自己则能“八面出锋”,那么这八面是怎么做到的呢?八面出锋的涵义我们知道笔法是为了结字和章法服务的,米芾的“八面出锋”指的就是米芾作书的笔法,米芾对笔法的运用可以说是打破了之前的成法和规则。米芾

  • 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

  • 李福所铁的古文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你好朋友!看得出,你应该是一位书法艺术或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你想问的问题是“米芾索帖”的古文,对吧?这个故事出自与北宋书法巨匠米芾几乎同时代、仅比米芾小二十来岁的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一书。所以该故事的可信度是颇高的。以下就是你要寻找的这段古文: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米芾尝诣蔡太保攸于舟中,攸出所藏右军

  • 长江历史上有没有跟黄河一样改道?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百川归大海,水往低处流。江河入海的大方向一般不会改变,但是江河在流动的线路上,一直改变的。无论是长江还是黄河,其实一直在摆动。黄河的摆动幅度较大,多次改变出海口,黄河中下游的河道多次改道,史书、地志多有记载。相对而言,长江的摆动幅度要比黄河小一些。但是长江改道的事情还是有的。例如古代的浙江地区就在长

  • 古代热爱学习的典故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程门立雪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

  • 关于长江和黄河的故事来十个!急!急!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河

  • 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急用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郑国,战国末年韩国(今河南中西部一带)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企图使秦国把注意力放在国内,无暇东顾。秦国采纳了郑国建议,并于当年开始凿泾水修渠。施工中秦王发现郑国来秦是韩王的“疲秦”之计,怒而欲杀郑国。郑国辩解说:

  • 黄河故事内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黄河九渡的历史故事。这是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最后一战。当时,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进兵途中不幸坠马受伤,认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于是遣使前往西夏,责问西夏无端之处,以便找个撤兵的台阶。哪知西夏国主不知实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压境,一场灭顶之灾不可避免,只好硬着头皮说强硬话。成吉思汗乃性格刚烈而心胸狭窄之

  • 盈盈小姐去上香,香头插在几案上,远看象俊秀才,近看是丑和尚,打一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秃这里有一个小故事米芾求教北宋熙宁年间,著名书画家米芾,一日前去拜访王安石。那丹青妙手品茗笑云:“拗相公,吾曾听人巧借唐朝才子元稹的《莺莺传》制一字谜,久思不得其解,甚感惭愧,故特来叩门求教。”说罢,米芾故作学究夫子之状,摇头晃脑:“莺莺小姐去上香,香头插在案几上。远看好似俊秀才,近看却是丑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