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头丸帖》,草书。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此帖书风流美,天真烂漫笔法灵动,逸趣飞扬。笔画侧相生,圆转自如,枯润交替,一气呵成。笔墨神采飞扬,意态萧散自如。神气拔俗,如高山白云,不着尘垢。此帖文采风流,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王献之“骏爽超迈”的书法特色。
王献之书法为何不被唐太宗喜欢而成为天下第二?
得知唐太宗喜欢书法,她就刻意去练习,最终她的书法也能神似王羲之
王曦之和王献之的书法风格有什么异同?
收藏鉴定王献之书法可将其和王羲之比较,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王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英俊豪迈,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42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自由向父亲谁学习书法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自幼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唐人张怀《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
宋曹的《草书临王献之帖轴》的书法特点是什么?
《草书临王献之帖轴》。纸本,草书,长156.4厘米,宽50.8厘米。
宋曹擅行草书,存世以临古帖为多,然他以意临为主,不囿于古人,不拘于形
似,而能另辟蹊径。此作既保留了原帖疏朗潇洒的特点,又体现了书者自身沉着稳健之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