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丝绸之路的起源

丝绸之路的起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869 更新时间:2024/2/3 6:44:08

起源于汉朝。汉武帝刘彻派遣张謇出使西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起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丝绸之路起源点是哪里?

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丝绸之路故事重要地方

定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也是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

金镶玉的历史故事和由来

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美玉献给楚文王,琢成璧,称为“和氏璧”。此璧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蝇不近,乃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秦统一中国后,“和氏璧”被秦始皇所得。始皇令人将其雕成玉玺,镌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再雕饰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始皇自是爱不释手,视为神物。汉灭秦后,“和氏璧”落刘邦手中,刘将其作为传国玉玺世代相传,一直传了十二代。至西汉末年,两岁的孺子婴即位,藏玉玺于长乐宫。时逢王莽篡权,王欲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从,一怒之下取出玉玺摔在地上,将之摔掉一角。王莽见玉玺受损,连声叹息,忙招来能工巧匠修补,那匠人倒也聪明,想出用黄金镶上缺角的奇招,修补后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镶玉玺”,这便是“金镶玉”的由来。可惜,这个稀世国宝“金镶玉玺”后来几经转手,到三国时代就不知去向了。但金镶玉的制作工艺却被传承下来,并由宫廷走向民间,达官贵人中出现各种金镶玉饰物甚至金镶玉筷子等。自古民间还有“有眼不识金镶玉”之说,比喻见识短浅、孤陋寡闻。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颜真卿勤学苦练的故事字数在100字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颜体楷书颜真卿先从其外曾祖殷令名学习书法,遍临魏晋及唐诸名家书迹,又多次向草圣张旭学习书法,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惫》。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颜真卿广泛学习前人的成功经验,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人研究,吸取其长处,经过消化咀嚼,形成了自家的面貌。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颜真卿以自己

  •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简短)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李斯作小篆:秦代丞相李斯擅长书法,他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参酌变为小篆。相传他在书泰望山记功石时,竟话:“我死后五百三十年,当会有一个按替我书迹的。”(按时间真当为唐小篆书家李阳冰)程邈狱中创隶:秦代人程邈犯了罪,秦召皇把他关在狱里。他在狱里研究了十年,把小篆化圆为方,变成隶书三千字,献给秦始皇

  • 王献之学书法的两件是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爱练字,那个人就是王献之。一天,王献之想写一个太字,可刚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献之立刻跑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让父亲点上太字的那一点。王献之把太字递给母亲看,母亲夸他写得非常好,只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这才知道自己写的字和父亲比起来,相差还很远哪。从那时候开始,

  • 古代书法家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欧阳询专心学“二王”书法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特别喜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只要看见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就买回来学习研究。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传授王献之的《指归图》,不惜花了很多钱买了回来,放在家里天天观赏研究,常常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他整整学习研究了一个月,直到他懂得《指归图》的精髓为止。

  • 10个人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一、王羲之苦练书法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 杭州丝绸的历史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杭州丝绸历史悠久,质地轻软,色彩绮丽,早在汉代,就已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现代已发展到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等十几类品种。推荐商店:中国丝绸城新华路253号小贴士:杭州丝绸品种繁多,最著名的品牌有万事利,杜锦生,喜得宝,丝煌,凯地雅等。全真丝织物价格大约是化纤、仿真丝绸缎的2-10倍左右

  • 丝绸之路中会遇到什么危险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之路中会遇到危险故事第一个危险是在张骞经过匈奴的控制区时,被匈奴士兵抓住,押到匈奴单于面前,匈奴单于没有处死张骞一行人,而是想要归化他们为匈奴所用,这一监禁就是10年。第二个危险是在成功逃脱了匈奴了控制后,张骞一行人进入了沙漠,中间经历了缺水的苦难,还要躲避匈奴人的追击,九死一生,终于到达了大月

  • 笔墨池的典故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王羲之洗砚池的故事:王羲之从七岁开始练书法,王羲之的家门口有一个水池,,他每次练完书法都会在此洗毛笔,过了二十年,天天如此,他把门前原本清澈的水池都洗成了黑色,之后人们便把那水池成为“墨池”了。王羲之练字王羲之练字十分刻苦,十分用心。连走着、坐着、睡着,都想着如何把字写好。他多年如日,临帖不止。临谁

  • 关于王羲之练习书法的故事(不少于十个)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

  • 写书法之前要看舞剑的是谁?以前曾看到过有这么一位书法家,突然忘记了。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说的应该是草圣张旭,此段典故记载于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序中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张旭,字伯高,唐代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其书法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