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三字经里: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也是赞美王羲之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的精神。
王羲之为后世留下了哪些苦练书法的典故?
他隐居山中专心致志地临摹钟繇和张芝等人的楷书、草书作品时,用了无数的竹叶、树枝、木片、山石,纸张绢帛更是不可胜数;他走路、休息时也在揣摩字的结构、间架、笔法,在自己身上比划练习,连衣服都戳破了;王羲之门前有一个水池,他每天练完字之后,就到水池中冲洗笔砚,天长日久,水池竟然变成了“墨池”。
书法大家王羲之你了解吗?
王羲之(303-361年),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因任过右军将军,故后人称其“王右军”。
王羲之少年时就曾经师从卫夫人学习楷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改变了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形成妍美流变的新体,最终成为一代大家。他的书法兼备诸体,尤善楷书、行书,字势雄奇而多变化,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也因此享有“书圣”之称。在王羲之的作品中,当属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等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