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提问。齐白石的书法,作为画家来说,已经属于上乘之作了。
齐白石是一个诗书画印俱佳的艺术家。如果书法不能达到画家中的上乘之作,也不能称为“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家。
要知道成为一个文人画家是很难的,难度就在于要达到“诗、书、画、印”四绝,最起码要达到诗、书、画三绝。
那么,我们所谓的画家书法的上乘之作是什么概念呢!
画家的书法要成为“上乘之作”就是与书法家的书法不相上下的程度,也就是说,画家的书法,不是依赖画,而是独立于绘画而不失书法品质的书法。
书法有一种书法,叫做“画家书法”,这种书法,主要用于绘画作品的题诗题款,一般与绘画作品融为一体,也有特色,但是独立看这种书法,不免有书法功底不是很扎实的不足。
齐白石的书法,主要用功于篆书,他选择篆书,也很有特色,选择的,是三国时代的一个篆书碑刻《天发神谶碑》,同时,齐白石把这个碑的书法,也用于篆刻了,实现了吴昌硕“篆如书,书如篆”的美学理想。
齐白石的行书,主要学习王羲之这个路子,以《圣教序》为底,参以唐代李邕的行书,但是,也有一定的变化。他的行书没有李邕的的那种饱满壮气,多了一些画家的逸气,这也是我们说,他的书法,是有一些画家书法的原因。
总的来说,齐白石的书法,主要是画家的书法,在画家里面,也是上乘之作。
齐白石是中国现代文化领域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虽出身贫寒而志向远大。为生计,学本工手艺。走街串乡,执刀雕花、笔绘花鸟,26岁开始学书法。为后来成为一代宗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齐白石不但是画界宗师,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篆刻和书法,更是开宗立派,再创顶峰。
齐白石的书法特点是大气磅礴,力能抗鼎。中国的甲骨文、雕刻、篆刻为同源一宗,以金石为本脉。长期的木工雕刻,造就了他后来书法和篆刻的金石之气。所以说齐白石牡丹是画界的大师,也是篆刻和书法的又一座高峰。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为什么书圣是王羲之?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为什么书圣是王羲之?要说明这个问题,还得先从“圣人”一词说起
圣人是人们心目中道德高尚、智慧超常的人纵观中国历史,大凡被称谓圣人的人,不外乎有以下几类:一是佛界的大德,比如如来、观音等这些神通广大、潜力无边的仙人;二是专指孔子,大概自汉代以后“孔圣人”在中国就已经形成共识,根深蒂固了;三是古代帝王的别称。从周朝以后,就有后世君王加封自己的老子皇帝为圣人的先例,这大概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出身非凡,也为自己被其后人封为圣人做个铺垫吧。
由此可见,“书圣”应该是在书法领域道德高尚,智慧超常的人物,细数中国的书法大家,恐怕也只有王羲之堪称此名。
唐以前的书法名家,没有超越王羲之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除了自身的书法水平以外,还与皇家的推崇有直接关系。唐太宗当时自封为“天可汗”,他十分推崇王羲之,不仅自己日日临习《兰亭序》,甚至死前还哀求儿子将这篇墨迹带入棺中陪葬,可见其对王羲之的崇拜程度。
在李世民的时代,书法得到了空前发展,在他的带动和推进下,唐朝其实是一个全社会推崇王羲之的时代,那时出现的书法泰斗,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遂良等,都是在王羲之书法体系内独领风骚,创出自己书法风格的。其中的遂良也是王羲之书法的最大粉丝之一,他摹写的《兰亭序》目前是最好的、最接近原帖的范本。
在这样一个被当朝皇帝崇拜、全国文化人都学习的大环境下,王羲之想不成为“圣人”都难。
就书法成就而论,王羲之是承前启后的大家,其开创了“今书”的先河秦汉时期的书法,根本上说还是在小篆和隶书基础上的古体书法。在汉末开始出现类似钟繇、皇象这样的楷书、章草书法家,但他们却不是集大成者,也没有那么大的社会影响力。
王羲之是在书法文化史上第二次隶变时期最活跃的书法大家,他在隶书向楷书和草书过渡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那个时期,王羲之的小楷、行草书独树一帜。加之王羲之当时的社会地位,他完全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书法家协会主席,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全国最优秀的书法家在一起喝酒娱乐,交流研习,书法在那个时代得到了长足发展,楷书和草书也成为取代篆书和隶书的“今书”。
这个成就是划时代的,引领这个划时代书潮的王羲之当之无愧成为“书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今天的书法向“艺术化”发展,更应该继承“书圣”精神,倡扬正统书法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的圣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书法已经不再是实用工具,取而代之的是书法的“艺术”属性。人们学习书法,更多的是娱乐、养生层面,而专业的书法家多是追求书法艺术的多样性。
书法向艺术方向发展,必然会带来美丑之争,雅俗之论。但无论如何,中国的书法不能偏离了正宗,必须以王羲之书法为灵魂。切不能将主流文化向丑怪方向引导和发展,那样真的会使这个三千年文化精粹走向不归。
不知道为什么一提起王羲之我就会想到毛笔在纸上游动。我想可能是王羲之这个名字跟他顺畅的字体风格有关。王羲之字体游动自如在人们心中亘久不忘,是他成为书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