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书写者的作品流露出激烈情绪明显,书写节奏起伏变化较大,如字形大的较大,小的较小,对比悬殊,笔画轻重比对也明显。书写速度快,字势险。
米芾《葛君德忱帖》是他晚年时期作品。节奏感较强,下笔放纵,线条跌宕,沉着痛快。字势左欹右侧,大小叁差,奇相正生,直中有曲,刚中有柔,一任自然。气韵生动。苏轼赞其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此帖为致葛德忱书札。葛德忱疑即葛蘩,名字相发之义本《诗经.召南.采蘩》序毛传。乃葛蕴、葛藻长兄。
(上图为米芾所书《葛君德忱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有人说,《蜀素帖》是米芾写得最好的作品,但是,我觉得它写得太过理性。最符合米老怪狂放不羁性格的作品,我认为是他的《珊瑚帖》。
米芾这人一生喜爱文玩字画,见到好东西就连蒙带骗地想得到。某次为了从臣蔡京那得到一块砚台,甚至抱着砚假装要投河。
《珊瑚帖》就是他某次得到了3件宝贝:张僧繇《天王》、景温《问礼图》和珊瑚笔架,心情高兴,于是提笔疾书。
当写到宝贝之一珊瑚笔架时,觉得写还不过瘾,于是信笔将珊瑚的样子画了下来。
即便如此,兴犹未尽,又提笔写下一条诗:
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这件作品,又是写又是画,又是唱又是笑,字形奇异,神采飞扬,潇洒奔放,真性情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米芾是如何学王献之的?
米芾,宋四家之一,人称米南宫”,为人狂放,又称米颠。
米芾的书法崇尚王献之,在提倡王献之书风基础上创新,其字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有八面出锋之誉。
米芾书法的八面出锋”在《苕溪诗卷》(见下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风格秀润劲利,轻灵迅捷,用笔取法王献之而险峻过之。
米芾学二王,得力于王献之的多,称赞他天真超越,过于王羲之。也有人以为,王献之的《中秋贴》也是米芾的临本。可见他在王献之的书艺中,下过极深的工夫。
鹏誉轩笔庄认为:米芾的书法,最称道的是他的行草,他把王献之的风格更加发扬和强化了!
米芾对二王的喜爱,尤其是王献之情有独钟,这跟他的个性以及当时时代的潮流有很大的关系。
米芾学童时学习的是颜真卿的楷书,后转学柳、欧。但米芾的性格是喜欢生动奔放自由的,而且宋代的潮流是非常重视简牍书风的。因此后来开始学习唐代行书高手李邕的书法。后来又学习了当朝周越和苏舜钦的行书。稍大之后,主要学习褚遂良的字。
由于宋代二王的书贴已经在市面上很少流传了,米芾的家世也一般,因此米芾初学书法的时候由于所见所闻局限了他的发展,起点不高。也是这个原因,他后来大声疾呼“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米芾对二王的学习始自去黄州拜见苏轼,得到苏轼的指点之后。先是从苏澈处换得王献之的《十二月帖》(即《中秋帖》),以为“此贴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末端,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贴也”。他对王献之的《中秋帖》十分的喜爱。他对王献之的喜爱超过王羲之。因为他的性格更喜欢率意和自然,这和王献之不谋而合。甚至对唐太宗李世民抑献扬羲耿耿于怀。而米芾对王献之的喜欢还跟他当初学习褚遂良的字有关,褚遂良的字就是率意自然,复合米芾的性格。
米芾号称集古字,可见他对古贴的临摹是下了苦工的,他学习古人笔法,融于自家笔下。米芾是少有的学习二王而能走出来,创造出自己风格的人,甚至后世对他的评价是宋代书法第一人,把他的字列为宋四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