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洗砚池的典故?

洗砚池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710 更新时间:2024/2/3 6:50:43

洗砚池源于“书圣”王羲之。洗砚池位于临沂市洗砚池街,就坐落在王羲之故居内。当地广泛流传有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古代文人也称之为“墨池”。在洗砚池的北面有砚碑亭,亭内立“晋王右军洗砚处”和“洗砚池”石碑两块,字迹古朴苍劲。现代人再次修建修的琅琊书院,里面珍藏的王羲之的碑贴、碑刻,以及书法名家的真迹。

关于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如下:

1、王羲之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2、王献之

王徽之和王献之都病得很重,王献之先去世。一天王徽之问侍候的人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音讯?这是已经去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于是就要车前去奔丧,一点也没有哭。

王献之平时喜欢弹琴,王徽之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说完就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过了一个多月他也去世了。

3、颜真卿

颜真卿巡查河东时,上书唐玄宗李隆基,弹劾朔方县令郑延祚在母亲死后三十年还未将其下葬,李隆基诏令终身不录用郑延祚。听闻此事的人都感到害怕。

4、米芾

北宋绍圣四年,米芾出任江苏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主政两年,多有惠政。期满离任时,乡绅百姓略备薄礼为他送行以示感念,米芾一一婉拒,并再三叮嘱家人:“凡公之物,不论贵贱,一律留下,不得带走”,还亲自逐一检点行李,生怕家人暗自夹带。

米芾发现自己常用的一支毛笔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让家人把砚台、毛笔洗干净后,方离开县衙。米芾临池洗墨,不带走安东的一点点墨汁,清清白白上路,一时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为“米公洗墨池”并立碑记之。

5、吴昌硕

吴昌硕初配夫人姓章,新婚不久即于兵乱中死于饥病,后于29岁时续聘菱湖施氏夫人。育有子女六人。吴昌硕早年生活饱经忧患,17岁时因兵乱随父出逃,甚至有过几乎饿死的苦痛经历。这一段流离失所的生活,使吴昌硕失去了不少骨肉至亲,这使他更懂得家人亲情的可贵,所以吴昌硕成家后的家庭生活是温馨而和睦的。

1、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地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有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2、草圣张旭

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F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

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她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她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发。”

仕宦不显

大约垂拱元年(685年)或稍前,张旭出生在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年长后,张旭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开元初年或稍前,张旭书艺已成,并为吴道子所钦慕,吴道子遂向张旭求教笔法。

开元十三年(725年),张旭在洛阳,大约担任左率府长史。此时,张旭的书法已臻高境,与李白的诗歌、裴F的剑舞并称“三绝”。之后,张旭又担任金吾长史,世人因而多称其为“张长史”。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书法家王羲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鸭儿饺子铺王羲(xī)之七岁开始学习书法,不到三年,在方圆百里就颇有名气,于是他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天,他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生意(兴隆兴旺),宾客盈门。偏偏这家饺子铺的招牌“鸭儿饺子铺”几个字却写得歪歪斜斜,毫无功力。王羲之想访查个明白,便走进铺内。只见灶台上的大锅里,水烧得滚开,炉灶正靠着矮墙。

  • 书法作者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不单单仅限于他们书法创作的故事,下面这些书法领域之中或之外的故事同样不失经典,你一定要知道。首先是程邈创隶书的故事,相传隶书就是由此人所创而成。程邈是秦朝时期的人,因为犯了罪被关押在监狱中。当时的秦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小篆书写的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小篆形体较

  • 陕西杨官寨遗址是黄帝的都城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无论是从传说故事,还是史料记载来看,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都和陕西的关中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考古界一直没有在关中找到和黄帝生活的年代相符的都邑遗迹,直到位于陕西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的发现,才弥补了这一缺憾。人类诞生于何时,在史学界还没有最确切的定论。但是有了人类后,人与人之间就逐渐形成了社会关系。当

  • 陕西的母亲河是哪一条?黄河、渭河、延河、洛河、汉江还是丹江?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个人认为陕西的母亲河是:渭河,为什么这么讲呢?分析如下:1、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果称为陕西母亲河有点局限性,对于陕西及全国都不妥;2、延河作为一条流经陕北地区延安市的一条河流,和宝塔山一起是延安市的象征,称为延安母亲河更为确切;3、洛河应该指的是自陕北高原经关中平原在潼关流入渭河的“北洛河”

  • 蚕丝服装品牌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代,一年春天,黄帝带着男人们去追击蚩尤一族,妻子嫘祖带着部落留下的女人们守护家园。有一天,嫘祖正在桑树底下烧水做饭,忽然大风将一只蚕茧从树上吹落下来,跌进烧沸的水锅里。嫘祖用树枝去打捞蚕茧,谁知蚕茧没有捞起来,却捞起一根洁白透明的长长丝线,而且越拉越长,嫘祖望着这一团洁

  • 赵孟书法故事趣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1、旁通佛老赵孟旁通佛老之学。晚年归乡时,曾经入松江北道堂事道,道号道渊。2、衣冠盛事赵孟原因程钜夫的举荐而以兵部郎中入仕元朝的。后来程钜夫任翰林学士承旨时辞官归家,朝廷命赵孟接替他任职。赵孟就任后,先去拜谒程钜夫,然后再入翰林院视事,此事被当时传为士大夫的佳话。3、一家皆善书赵孟的二子赵雍、赵奕并

  • 王献之十八缸水的故事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大书法家。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要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

  • 王献之画牛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王献之画牛讲的是《墨迹变牛》的故事。主要内容:有一次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道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需要换位思考,不要不知变通,有时候出错未必是坏事。王曦之和王献之的故事一次,王羲之吃饭时,用筷子在

  • 欧阳询的故事简短?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路过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墨迹,他驻马观看,看了很久后才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继续观察,等到疲乏,竟然铺开大衣坐下来观察,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欧阳询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赞扬,正是海纳百川不择细流的胸怀成就了他在书法技艺上的卓越表现,他楷

  • 丝绸的故事读后感350字?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近日有幸阅读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了解到了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辉煌的一部分,再这条漫漫长路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也因此得名。丝绸之路讲述了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交流的过程,这代表了民族和谐共处,也因此让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他们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他们越过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