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为了考验自己的儿子是否是练书法的胚子,在王献之聚精会神的写字时,悄无声息的走到王献之的身后,伸手用力的抽离王献之手中的毛笔,只见毛笔仍旧纹丝不动的紧握在王献之的手里。眼见儿子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握笔劲道,王羲之为此高兴不已,称赞王献之将来也会是个书法大家。
王献之听完老爹的夸赞后,不免有些飘飘然。在十来岁时,就迫不及待的问王羲之,说道:我的字再练个两三年应该就差不多了吧?王羲之为了让儿子不因骄傲自满而荒废了天赋,只是摇头不语。王献之见老爹默不作声,急着又问道:“那五年?”王羲之听完后,手指着院子里的18个大水缸,说道:“你要把这18个水缸的水都给写尽了,字才算凑合。”王献之听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离书法家还差18个大水缸,这才静下浮躁的心,刻苦练字。
五年后,王献之将自己这些年练习积累的字又拿给王羲之指导,其实王献之这时候的书法已经足够完美了,可在“书圣”老爹面前还是不值一提。面对王献之的作品,王羲之还是觉得美中不足,在看到一个“大”字时才提笔在大下面加一个点,成了“太”字。王献之自我感觉良好,又拿着书法去给母亲看,他的母亲观摩了很久,看到这个“太”字时,才说:你呀,练习了这么久,只有这下面的这个点写的像你爹。
曾经颇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王献之感到十分羞愧,原来自己的字离老爹还有这么大的距离。从此王献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于书房。直到将18个大水缸里的水全用尽了,其书法水平这才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正因为王献之的不懈努力,终成为与老爹王羲之齐名的书法大家,被世人称为小圣。
司马光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小时候,问父亲王羲之书法的秘诀。王羲之说哪里有什么秘诀,惟在一个勤字。你去把院子里的十八口缸水写完,书法就成了。王献之日夜苦练,遂成一代大家。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很喜欢这故事,也在家里准备了十八缸水让司马光练字。
过了一会儿,管家来报:“老爷,少爷可真聪明!”
(司马光砸缸的前因)
王献之书法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
王献之书法的发展轨迹基本如下:
一、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二、鸭头丸帖
三、中秋帖
四、授衣帖
五、十二月帖
六、廿九帖
七、其他诸帖:
王献之留下来的墨迹非常少,在《淳化阁帖》中录有其字帖73件,《宣和书谱》中有80余件。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都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王献之自幼聪颖过人,在父亲王羲之口传手授之下,书法进步很快。他不满足于父亲一家之书风,转学张芝草书。由于他的审美跟父亲不一样,认为父亲字体呆板,曾劝其父改体未果。于是他在父亲内的笔法上反其道而行之,创外拓笔法。并将行书、草书揉合在一起,且连绵不断。后世称为"破体书"。破体一词在徐浩《书论》中出现,意思是介于行、草之间为多体兼容式的书体。
由于唐大宗的偏好,推王羲之至书圣地位,至使王献之书作从《宣和书谱》收录的80余件,逐渐消失,至今仅存7件。学王献之的人数也远不及学王羲之的人数,学献之破体书而有成就者,仅张旭、怀素、米芾、王铎等寥寥数人。破体书的称谓也被代之以行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