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王献之十八缸水的故事?

王献之十八缸水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565 更新时间:2024/2/3 6:50:39

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也对书法十分感兴趣。

王羲之为了考验自己的儿子是否是练书法的胚子,在王献之聚精会神的写字时,悄无声息的走到王献之的身后,伸手用力的抽离王献之手中的毛笔,只见毛笔仍旧纹丝不动的紧握在王献之的手里。眼见儿子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握笔劲道,王羲之为此高兴不已,称赞王献之将来也会是个书法大家。

王献之听完老爹的夸赞后,不免有些飘飘然。在十来岁时,就迫不及待的问王羲之,说道:我的字再练个两三年应该就差不多了吧?王羲之为了让儿子不因骄傲自满而荒废了天赋,只是摇头不语。王献之见老爹默不作声,急着又问道:“那五年?”王羲之听完后,手指着院子里的18个大水缸,说道:“你要把这18个水缸的水都给写尽了,字才算凑合。”王献之听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离书法家还差18个大水缸,这才静下浮躁的心,刻苦练字。

五年后,王献之将自己这些年练习积累的字又拿给王羲之指导,其实王献之这时候的书法已经足够完美了,可在“书圣”老爹面前还是不值一提。面对王献之的作品,王羲之还是觉得美中不足,在看到一个“大”字时才提笔在大下面加一个点,成了“太”字。王献之自我感觉良好,又拿着书法去给母亲看,他的母亲观摩了很久,看到这个“太”字时,才说:你呀,练习了这么久,只有这下面的这个点写的像你爹。

曾经颇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王献之感到十分羞愧,原来自己的字离老爹还有这么大的距离。从此王献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于书房。直到将18个大水缸里的水全用尽了,其书法水平这才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正因为王献之的不懈努力,终成为与老爹王羲之齐名的书法大家,被世人称为小圣。

司马光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小时候,问父亲王羲之书法的秘诀。王羲之说哪里有什么秘诀,惟在一个勤字。你去把院子里的十八口缸水写完,书法就成了。王献之日夜苦练,遂成一代大家。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很喜欢这故事,也在家里准备了十八缸水让司马光练字。

过了一会儿,管家来报:“老爷,少爷可真聪明!”

(司马光砸缸的前因)

王献之书法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

王献之书法的发展轨迹基本如下:

一、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二、鸭头丸帖

三、中秋帖

四、授衣帖

五、十二月帖

六、廿九帖

七、其他诸帖:

王献之留下来的墨迹非常少,在《淳化阁帖》中录有其字帖73件,《宣和书谱》中有80余件。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都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王献之自幼聪颖过人,在父亲王羲之口传手授之下,书法进步很快。他不满足于父亲一家之书风,转学张芝草书。由于他的审美跟父亲不一样,认为父亲字体呆板,曾劝其父改体未果。于是他在父亲内的笔法上反其道而行之,创外拓笔法。并将行书、草书揉合在一起,且连绵不断。后世称为"破体书"。破体一词在徐浩《书论》中出现,意思是介于行、草之间为多体兼容式的书体。

由于唐大宗的偏好,推王羲之至书圣地位,至使王献之书作从《宣和书谱》收录的80余件,逐渐消失,至今仅存7件。学王献之的人数也远不及学王羲之的人数,学献之破体书而有成就者,仅张旭怀素米芾、王铎等寥寥数人。破体书的称谓也被代之以行草书。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卧碑三日欧阳询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在隋朝就已声名远播,到了唐朝达到鼎盛,但他依然虚心好学。有一次外出,在路边看到一块西晋书法家索靖写的章草石碑,瞄了几眼觉得也就一般,但心中又想既是一代大家,那肯定有自己的特点,于是静下心来反复观看,发现其中奥妙,在一旁研究

  • 求一副书法作品,要求有名字,故事,很急,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郑板桥受莒州知州之邀游历莒州。行至莒北山西山旺时,得当地王员外大宴款待,员外久闻板桥大名,并渴望得到其墨宝,就用当地名吃“糊涂菜”招待板桥。糊涂菜就是先用面浆把鸡、鱼、肉等包裹起来,小火慢慢油炸,炸至表面金黄。郑板桥品尝湖涂菜后,赞不绝口,就问王员外这些菜的名字,员外答

  • 洗砚池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洗砚池源于“书圣”王羲之。洗砚池位于临沂市洗砚池街,就坐落在王羲之故居内。当地广泛流传有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古代文人也称之为“墨池”。在洗砚池的北面有砚碑亭,亭内立“晋王右军洗砚处”和“洗砚池”石碑两块,字迹古朴苍

  • 书法家王羲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鸭儿饺子铺王羲(xī)之七岁开始学习书法,不到三年,在方圆百里就颇有名气,于是他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天,他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生意(兴隆兴旺),宾客盈门。偏偏这家饺子铺的招牌“鸭儿饺子铺”几个字却写得歪歪斜斜,毫无功力。王羲之想访查个明白,便走进铺内。只见灶台上的大锅里,水烧得滚开,炉灶正靠着矮墙。

  • 书法作者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不单单仅限于他们书法创作的故事,下面这些书法领域之中或之外的故事同样不失经典,你一定要知道。首先是程邈创隶书的故事,相传隶书就是由此人所创而成。程邈是秦朝时期的人,因为犯了罪被关押在监狱中。当时的秦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小篆书写的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小篆形体较

  • 陕西杨官寨遗址是黄帝的都城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无论是从传说故事,还是史料记载来看,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都和陕西的关中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考古界一直没有在关中找到和黄帝生活的年代相符的都邑遗迹,直到位于陕西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的发现,才弥补了这一缺憾。人类诞生于何时,在史学界还没有最确切的定论。但是有了人类后,人与人之间就逐渐形成了社会关系。当

  • 陕西的母亲河是哪一条?黄河、渭河、延河、洛河、汉江还是丹江?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个人认为陕西的母亲河是:渭河,为什么这么讲呢?分析如下:1、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果称为陕西母亲河有点局限性,对于陕西及全国都不妥;2、延河作为一条流经陕北地区延安市的一条河流,和宝塔山一起是延安市的象征,称为延安母亲河更为确切;3、洛河应该指的是自陕北高原经关中平原在潼关流入渭河的“北洛河”

  • 蚕丝服装品牌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代,一年春天,黄帝带着男人们去追击蚩尤一族,妻子嫘祖带着部落留下的女人们守护家园。有一天,嫘祖正在桑树底下烧水做饭,忽然大风将一只蚕茧从树上吹落下来,跌进烧沸的水锅里。嫘祖用树枝去打捞蚕茧,谁知蚕茧没有捞起来,却捞起一根洁白透明的长长丝线,而且越拉越长,嫘祖望着这一团洁

  • 赵孟书法故事趣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1、旁通佛老赵孟旁通佛老之学。晚年归乡时,曾经入松江北道堂事道,道号道渊。2、衣冠盛事赵孟原因程钜夫的举荐而以兵部郎中入仕元朝的。后来程钜夫任翰林学士承旨时辞官归家,朝廷命赵孟接替他任职。赵孟就任后,先去拜谒程钜夫,然后再入翰林院视事,此事被当时传为士大夫的佳话。3、一家皆善书赵孟的二子赵雍、赵奕并

  • 王献之十八缸水的故事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大书法家。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要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