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艺术享誉世界,历史上大书法家层出不穷,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前行之路,其中有一位极富传奇性的人物王羲之,别号王右军。他文武双全,个性鲜明,作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集各家之所长,自创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逸劲健的书法特色,以此有“书圣”之称,而他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成为我国书法史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但是兰亭一会两年之后,王羲之因失意于政治,遂称病辞官,至此杳无音讯,关于王羲之到底终老于什么地方,史学家各持一言,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王羲之称病离去后南徙至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时,当时的绍兴因得益于发达的农田水利工程,这里山清水秀,人物风流,王羲之深深地被这里所吸引,曾吟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名句。后来王羲之又在这里做官数年,因此人们认为王羲之终老于斯盛和情理。从《绍兴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述,说当时王羲之的后人,隋代高僧智永就在绍兴云门山为其先祖扫墓。但是反对这种说法的人就说,王羲之向往绍兴的风土人情终老于此,本身就是一个猜测。另外王羲之所赏叹的地域范围不仅限于山阴,还包括今日的嵊县、新昌等地。智永所谓之“先祖”,虽则是可能包括王羲之在内的智永父辈以上的祖父、曾祖等,但因未言明为谁,绍兴之墓就是其先祖王羲之。王羲之的终老之地在诸暨苎萝。据《嘉泰会稽志》记载,王羲之“墓在(苎萝)山足,有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亦有《晋书孙楚传附绰》载:“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孙绰是王羲之的好友,既然提到其为王羲之作碑文,又有“会稽志”的证实,这个说法应该比较可信。但是人们持怀疑态度的是,《晋书》中的“王”是否是指王羲之?有待考证。嵊县金庭王羲之的终老之地。随着对王羲之终老之地的考究,赞成这一观点的学者日益增多,因为支持这个观点的史料很多。《浙江通志名胜》载:王羲之的好友许询在得知友人隐居金庭后,就搬来和王羲之做邻居,于是王羲就葬在金陵的孝嘉乡济庆寺。李白有诗云:“此中久延伫,人剡(嵊县古称)寻王许。”(《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这里面的“王”“许”就应该是王羲之和许询。另外还有宋人高似孙撰《剡录》卷四载:“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又云:“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此后历代县志均有类似记载。王羲之后人主修的《金庭王氏族谱》中有明确的记载,王羲之病逝后,他的子孙因为其喜欢金庭的风土,就把他埋在了后世子孙王鉴的宅第附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金庭是当时很多崇尚隐居的人喜欢去的地方,有道家“七十二洞天”之称。王羲之辞官后在金陵隐居终老也是极合情理的。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