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344386),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溪径的踪迹。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王献之书法有什么成就?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溪径的踪迹。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王献之书法有哪些特征?
古人对献之书法评述甚多,有代表性的如羊欣云:“献之善隶(指真书)、稿(指行草书),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采古来能书人名》)李后主云:“子敬俱得右军之体,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见马宗霍《书林藻鉴》)张怀璀云:“子敬神韵独超,天姿特秀,流便简易,志在惊奇。峻险深,起自此子。”(《书估》)项穆云:“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书法雅言》)其中,所谓“媚趣”、“惊急”、“惊奇”、“尚奇”等说,用词不一样,涵义则颇为近似。羊欣说其书法“骨势不及父”,与李后主所说“无蕴藉态度”,道出了二王书法不一样的根本点羲之书含蓄深沉,平和灵润,以内涵风骨为美;献之书洒脱豪迈,以开张奇丽为美。(羲之书与钟繇书相较,以姘胜质,二王相较,献之书之妍又胜羲之。)因此,明代项穆说“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献之书对形式美的追求更甚于羲之,这也是献之狂称“世人那得知”的理由所在。这一点,无论在其真书或是其行草书中都得到了充足的表现。张怀璀说:“子为神骏,父得灵和。”若以拳术作比喻,羲之书似内家拳,柔中寓刚,献之书如外家拳,刚中见柔,各造其极。王献之的“尚奇”风格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唐张旭、怀素以及宋、明两代的浪漫主义书风中诸多豪迈新奇派书家的远祖。《山谷题跋》谓:“余尝从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左思语言淳朴,庄子为文恣肆,以之比二王,十分确当,“脱然无风尘气”,又是二王书法的共同特点。后世千余年来书法风格千变万化,大家巨匠代不乏人,但在这一点上能“脱然”者确实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