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家文化是怎么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家文化是怎么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512 更新时间:2024/1/17 7:51:20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家文化是怎么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诸子百家是一群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没落贵族,在这场奴隶制瓦解的大变革中献言献策,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也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诸子百家圣贤图

有的学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裂成大量学派,其中以儒家和墨家最为显眼。在《韩非子·显学》篇中这样描述儒家和墨家的流派:“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法家作为儒家和墨家的生死大敌,对儒墨两家的内部动静可以说是十分清楚了。韩非子的这一段论述充分说明了像儒家和墨家这样的当世显学内部派系复杂,仅儒家就有八家流派,虽然这八家思想有所分歧,但都冠以儒家正统的名号。而其他的学派则没有明显的开创者,这些不断发展的思想最后汇编成为一派典籍,如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纵横家的《鬼谷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书籍。

儒家分裂为八个学派

以上种种无不说明那一时期思想的蓬勃发展,有的学派专研某一种领域,如阴阳家、农家、兵家,而有的学派则以成为治国思想为立派之基,如法家、道家、儒家。这段时间一直在研读《资治通鉴》,看到了诸子百家的兴衰存亡,不自量力的想要写一写,讲一讲这群儒生的悲伤与欢快。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信奉的法家成为了唯一的合法学派,法家成为了诸子百家第一个胜利者,胜利的法家开始了罢黜其他学说的行动,法家最为厌恶的两大学派先后遭到灭顶之灾。

法家各时期代表人物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作为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的韩非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文多质少的儒家和组织严密的墨家。墨家首先遭到了灭顶之灾,在秦惠文王时期,墨家的第四代巨子率领大部分墨者进入秦国,成为秦国工匠系统的一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墨家为了生存发展放弃了操守,墨者所坚守的兼爱非攻等思想不再谈论,首屈一指的严密组织也层层瓦解,逐渐退化为发展武器的研究机构,散落在山东六国的墨者也在天下一统后成为重点打击的目标,逐渐成为历史的尘埃。当西汉初期百家思想重新发展的时候,唯独不见墨家的踪迹,司马迁著述《史记》的时候对墨家只有寥寥数语,以此可见墨家的衰亡。

后人眼中的科学先驱—墨家

儒家作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在天下统一后进入秦朝的中央,企图改变秦朝的统治思想,取代法家。在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庭辩中,李斯抓住儒生法先王的论点,向秦始皇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焚毁百家学说书籍,对谈论诗、书的人处以弃市的刑法,废除孔子开创的私学,将知识传播的途径把控在以法家为主导的法吏手中。罢黜百家独尊法吏的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直接将诸子百家重创,作为当时显学的儒家奄奄一息,儒家所传承的诸多典籍被焚毁一空,聚集在咸阳的儒生被活埋在城外。文化领域的白色恐怖虽然只存在了数年时间,但是这场浩劫将数千年积累下的史书典籍付之一炬,后人只能从残存的民间书籍中一窥先秦时期的面貌。儒学在汉朝建立后仍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当时的刘邦将儒生视作腐儒,对前来投靠的儒生百般羞辱,但是后来的一件事逆转了刘邦的态度,为后来儒家成为主流奠定了基础。

儒学的存亡关头—焚书坑儒

刘邦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布衣天子,手下的大臣也都是没什么文化修养的粗人。有一次刘邦大宴群臣,这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喝到醉醺醺的时候大出洋相,有的拔剑击柱,有的高声喊叫,有的调戏宫中的女婢,可以说是不受拘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刘邦坐在宴会上席,看到群臣的洋相大为光火,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一个人生闷气。这时沉寂已久的叔孙通抓住了这个机会,向刘邦兜售儒家的礼仪,改造秦朝的礼制来规范群臣的行为,达到上下尊卑有序的面貌。刘邦对儒生十分鄙视,但是又苦于没有其他办法,只能下令叔孙通制定礼制。叔孙通得到刘邦的许可后召集鲁国的大儒和诸多后进儒生一起改造秦朝的礼制,制定成功后加以排演,井然有序的礼制得到了刘邦的认可,得以在朝廷中推广开来。在一次全国性的大朝会中,各级官员和诸侯国王们井然有序的朝见让刘邦心中豪气冲天,刘邦说了一句肯定的话:“我今天才知道皇帝的尊贵啊!”

叔孙通率领儒生订立汉朝礼制

刘邦终于意识到儒家学说对稳定政权的重要性,在征讨英布叛乱回家的途中,前往鲁地用太牢礼祭祀孔子,开了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此后儒学蓬勃发展,诸多大儒凭借着自己的记忆补全儒家的经典,儒学也逐渐从民间向中央渗透,在汉武帝时期正式取代黄老学说成为受统治阶级认可的主流文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此后逐渐形成以儒家为代表的王道和以法家为代表的霸道相互杂揉的统治思路,这就是被汉宣帝称之为“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后世虽然秉持着这一治国思路,但法家所代表的法吏逐渐式微,成为没有上升渠道的底层吏员,而儒家则垄断官位,一直到辛亥革命。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故事介绍之啮指痛心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原文: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诗赞: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译文: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

  • 梁姓女宝宝怎么取名好听?梁姓宝宝三字名名字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梁姓宝宝三字名名字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今天是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梁姓女宝宝的三字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对于即将来临的2020年,肯定有不少家庭制定了生宝宝的计划,那起名一事可以早点做些参考,说不定就能遇见夫妻都满意的名字。毕竟现代父母给孩子起名各方面的要求变

  • 《清明上河图》画的有多细致?有何尴尬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风俗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玉京曾忆昔繁华》——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是

  • 乐器"锵"是如何传播发展的?其形制结构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锵,又称新疆扬琴,是一种打击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传播发展扬琴于明代末年自波斯(今伊朗)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在广东沿海一带流传,后逐渐遍及闽浙、江淮和中原。而新疆的锵,则是由西亚——中亚一带经“丝绸之路”直接传入新疆喀什的,其时应

  • "相亲"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古人如何"相亲"?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由于现在婚姻成本的高昂,导致出现了很多的“剩男剩女”,本身的压力加上父母的督促经常让很多年轻人倍感烦恼,而“每逢佳节被相亲”更成了家常便饭,不过“相亲”这个习惯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古人是如何“相亲”的呢?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说起古人的相亲,很多人都会联想起各种影视作品中的“父母之命,媒妁

  • 忽雷外形是怎样的?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忽雷:我国古代弹弦乐器。忽雷在古代又称“胡琴”、“二弦”,马上弹奏,《文献通考》把它列入琵琶类,叫作“忽雷琵琶”。最初流传在西南地区,称为“龙首琵琶”,在唐代极为盛行,后世鲜有记载。发展历程公元4世纪早在公元4世纪时,印度西部的阿旃陀壁画中,已有了琴身呈棒状、梨形的琵琶。汉魏以来,西域乐人通过“丝绸

  • 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原典】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②。【注释】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 碧约牛腿琴是如何制作的?有哪些传统曲目呢?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碧约小伙子常独自弹奏牛腿琴自娱或边弹边唱,也常为姑娘演唱的山歌伴奏,是哈尼族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中离不开的乐器。根据风俗习惯,只在收获季节才能弹奏。传统乐曲传统乐曲有:《情调》、《琴调》、《杂调》和《恋爱调》等。博物馆存放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支改革牛腿琴,全长57厘

  •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此句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温庭筠的故事。前天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出自温庭筠的《南歌子詞》二首,其一:一尺深红朦麴尘,旧物天生如此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其二云: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

  • "立冬"时节有什么传统?各地方分别吃哪些东西?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立冬”时节有什么传统?各地方分别吃哪些东西?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立冬是二十字节气当中属于冬天的节气。每年到了立冬的时候,人们对于饮食相对也会有一些变化了,会更加重视一些能够补气的饮食,那么在我国的传统饮食当中,哪些是属于立冬时的传统饮食呢?各个地区又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小编就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