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很多地方会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喝雄黄酒真的能辟邪吗?

为什么很多地方会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喝雄黄酒真的能辟邪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334 更新时间:2023/12/9 15:23:54

端午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与吃吃喝喝有关。端午节也不例外。

在端午节这天,除了全民一起吃粽子(包括甜粽子和咸粽子)外,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还有喝雄黄酒的习惯。这个习惯,来源于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白蛇传》:

在南绍兴年间,有一条千年修炼的白蛇,和一条青蛇,化成了两个美丽的女子,分别叫白素贞和小青。白素贞和小青来到杭州西湖游玩时,邂逅了书生许仙。白素贞和许仙一见钟情,成就了一段姻缘。

镇江金山寺的法海禅师发现后,告诉许仙真相。许仙很害怕,询问解决办法。法海禅师说出一个办法,让许仙想法子给白素贞喝雄黄酒。当天晚上,许仙就给白素贞准备了一壶雄黄酒。白素贞本来已经怀孕在身,不能喝酒,但她推辞不过,在喝下雄黄酒后变成了白蛇的原形,将许仙吓得够呛。

在以后,各地的人们就在端午节喝雄黄酒,以此来辟邪,远离毒虫伤害。

浙江杭州有一句谚语,叫“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每到端午节,杭州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雄黄酒,供家人饮用。除了雄黄酒,杭州人还会吃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加上雄黄酒,共为“五黄”。

江苏高邮也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如果是不喝酒的小孩子,怎么办呢?当代著名作家曾祺先生在《端午节的鸭蛋》里写道:“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另外,当地还用雄黄做成炮仗,“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在福建建宁,到了端午节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酿造雄黄酒。这种雄黄酒多数为男人饮用。小孩不能喝酒,大人就在小孩的脸部和手心足心涂沫上雄黄酒。

由于妇女和小孩不能喝酒,人们将雄黄、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一种香包,提供给妇女和小孩佩

在古代,制作雄黄酒有一定的工序。清朝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这是说,首先要把雄黄研磨成粉末。接下来将蒲根切细、晒干。然后将雄黄、蒲根泡在酒里,一起饮用。

当然,《白蛇传》毕竟是神话,当不得真。那么,古人为什么会认为雄黄酒能够辟邪和远离毒虫伤害呢?

这是因为,古人将雄黄作为一种中药材,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端午时节及节后,由于气温升高,蝇虫到处出动,使得疫病频繁发生。因此,人们将雄黄制成雄黄酒,饮用后达到驱妖避邪,免受虫蛇伤害的效果。

古代科学不发达,产生这样的想法倒也不足为奇。不过,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大家就不要喝雄黄酒了,搞不好会中毒。

雄黄其实是一种矿物质,又称作鸡冠石、黄金石、石黄等,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分子式是As4S4。四硫化四砷是一种硫化物,不溶于水和盐酸。不过,四硫化四砷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三氧化二砷。

三氧化二砷就是我们通所称的砒霜。砒霜是一种剧毒物品,人如果误服,只需要5—50mg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水浒传》里金莲给武大郎服用的药里面,就含有这玩意儿。

人们在饮用雄黄酒时,习惯于将它预先加热,这就使得雄黄酒产生了微量的三氧化二砷。同时,酒精进入人体后,能够扩张血管,使得三氧化二砷在消化系统里被加速吸收,出现中毒现象,轻则脑骨后疼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重则可能导致死亡。就算没有急性中毒,长期以往,三氧化二砷也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据媒体报道,2014年端午节期间,福建福清游先生一家喝了雄黄酒后发生中毒事件,导致游先生的父母双双身亡,游先生也因救治不及时,运动神经严重受损。此外,因喝雄黄酒而中毒的事件屡见报端。

正因为雄黄酒具有一定的毒性,因而如今江浙一带的人,会用绍兴特产的黄酒,来代替雄黄酒;或者将雄黄酒喷洒在床下、墙角等阴暗地方,以避毒虫危害,并不会直接饮用。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九计隔岸观火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原典】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注释】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

  • "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有什么道理?为什么古人要这么说?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的理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验杂谈,其中便包括了很多的俗语和谚语。中国人对后代的宠爱是有目共睹的,而古人之所以为我们付出之多,其实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

  • 现存的清明上河图是否完整?解析清明上河图!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现存的清明上河图是否完整?解析清明上河图!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清明上河图》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宋朝张择端名画。最近,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清明上河读宋史》,引起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再度好奇和对张择端生存时代的关注。哪幅《清明上河图》才是张择端的原

  •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家文化是怎么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家文化是怎么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诸子百家是一群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没落贵族,在这场奴隶制瓦解的大变革中献言献策,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也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

  • 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故事介绍之啮指痛心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原文: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诗赞: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译文: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

  • 梁姓女宝宝怎么取名好听?梁姓宝宝三字名名字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梁姓宝宝三字名名字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今天是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梁姓女宝宝的三字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对于即将来临的2020年,肯定有不少家庭制定了生宝宝的计划,那起名一事可以早点做些参考,说不定就能遇见夫妻都满意的名字。毕竟现代父母给孩子起名各方面的要求变

  • 《清明上河图》画的有多细致?有何尴尬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风俗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玉京曾忆昔繁华》——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是

  • 乐器"锵"是如何传播发展的?其形制结构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锵,又称新疆扬琴,是一种打击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传播发展扬琴于明代末年自波斯(今伊朗)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在广东沿海一带流传,后逐渐遍及闽浙、江淮和中原。而新疆的锵,则是由西亚——中亚一带经“丝绸之路”直接传入新疆喀什的,其时应

  • "相亲"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古人如何"相亲"?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由于现在婚姻成本的高昂,导致出现了很多的“剩男剩女”,本身的压力加上父母的督促经常让很多年轻人倍感烦恼,而“每逢佳节被相亲”更成了家常便饭,不过“相亲”这个习惯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古人是如何“相亲”的呢?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说起古人的相亲,很多人都会联想起各种影视作品中的“父母之命,媒妁

  • 忽雷外形是怎样的?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忽雷:我国古代弹弦乐器。忽雷在古代又称“胡琴”、“二弦”,马上弹奏,《文献通考》把它列入琵琶类,叫作“忽雷琵琶”。最初流传在西南地区,称为“龙首琵琶”,在唐代极为盛行,后世鲜有记载。发展历程公元4世纪早在公元4世纪时,印度西部的阿旃陀壁画中,已有了琴身呈棒状、梨形的琵琶。汉魏以来,西域乐人通过“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