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秦始皇强娶孟姜女是怎么回事?这个故事是怎么以讹传讹起来的?

秦始皇强娶孟姜女是怎么回事?这个故事是怎么以讹传讹起来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816 更新时间:2024/1/18 12:09:20

秦始皇强娶孟姜女是怎么回事?这个故事是怎么以讹传讹起来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秦皇岛有个地名叫“孟姜”传说是孟姜女跳海的地方,一直流传这样一个传说:秦朝时有一户姓孟的人家,夫妻两人生活了很多年一直希望上天能赐给他们一个孩子。也许是精诚感动了上天,到了年关的时候果然生了一个女儿。

这个女儿一落生便长得肤如凝脂,面如昆玉,便取名叫做孟姜。等到女儿长到十五六岁,更是生得俊美标致楚楚动人,任谁见了都要目不转睛地多看上几眼。孟姜不仅貌若天人而且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老两口更是把她奉为掌上明珠。很快孟姜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爱上一个文弱的读书人名叫范喜良。

范书生与她情投意合,夫妻恩爱举案齐眉,但是最平凡的幸福有时却是可望不可即的。

秦始皇修筑长城,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抓人,家里有年轻力壮的男子一概抓去,没有男丁的就抓走老人,范喜良当然逃脱不了这个命运。他是一介书生,文弱到手无缚鸡之力,送去修筑长城就是判了极刑,他将在思念的折磨与身体的苦役中耗尽生命。

从范喜良被带走的那一刻,孟姜就知道她的爱人再也回不来了,她日夜思念,莫说相见,就是连半点音信也得不到。从此天人两隔,除了在范喜良消失的方向遥望,她没有别的办法。哭红了双眼,熬白了头发,此生唯一的愿望就是再见到爱人一面。

千里寻夫最终是一场空,孟姜跨越迢迢千山只见到了爱人的尸骨,她悲愤难抑伏尸痛哭,边哭边对着长城控诉秦始皇的暴政,天地所共戮人神所共愤,使日月为之倒悬,山河为之泣血,终将长城哭倒。

这件事却惊动了秦始皇,亲驾銮舆,从骑千乘浩浩荡荡到事发之地去见了孟姜。一来想看看做下这件奇事的竟是何人,二来也想亲手惩治孟姜,给天下人以警戒。

可是秦始皇一见了孟姜,马上被她的美貌迷得三魂出了七窍,他从没见过世间有如此让他心动的女人,于是从愤怒转为了邪念,想要强娶孟姜。

孟姜怎肯另嫁害死自己丈夫的凶徒!从得知丈夫死讯的那一刻,她早已生无可恋,本想同生共死。秦始皇派了几个老婆婆去劝说,又派中书令赵高带着凤冠霞帔去劝说,她转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报,黎民的怨仇没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于是她让秦始皇答应三个条件才肯嫁给他。

秦始皇一听乐坏了,忙问是什么,孟姜说第一要为丈夫立碑修坟厚葬之,第二亲自披麻戴孝去送葬,第三要修一条足够长的栈道直通大海,想去亲往大海一游,秦始皇都答应了。

秦始皇立刻派人给万喜良立碑、修坟,采购棺椁,准备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殡那天,范喜良的灵车在前,秦始皇紧跟在后,披着麻,戴着孝,真当了孝子了。赶到发丧完了,孟姜邀秦始皇去游海,待走到栈道尽头时,孟姜纵身跳海,让秦始皇出尽了丑又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是这个故事里有很多个漏洞,第一就是哭倒长城的事本身就是不可信。第二,以秦始皇这样的身份根本不会亲自去见一个平民女子,把她抓来就是了。第三,即便有这样的事,以秦始皇的心机和手段,恐怕孟姜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被秘密处理掉了。

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讹传出来的呢。《左传》中记载了一则“杞梁妻”的故事: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杞梁是齐国武将,为国捐躯,齐侯在郊外遇到了杞梁的妻子,就说希望能够吊唁一下杞梁。但是杞梁的妻子却拒绝,郊外吊之不成体统,家里又有宗庙在,她觉得齐侯处理得太草率。齐侯听后,认为有道理就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

“杞梁”和“喜良”发音上非常相近,这是孟姜女故事讹传的一个原因。另外这两个故事之间也有很多微妙的关联,其中最大的相似处也是最鼓舞人心的地方在于:黔首小民的微末之身敢以挑战无上的皇权,齐侯也好,秦始皇也好,小民的反抗都是由于“君之过”而引起。

君以至高无上的皇权做威压,但是人们对幸福的愿望是神圣的,是不可以践踏的。人们最平凡的愿望无非是希望亲人团圆,一家人恩爱圆满。皇权或许可以拥有一切但却绝不能压制最平凡的渴望,所谓蚍蜉撼大树,未知这则故事的谣传是否有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作用。

另外这两则故事里的悲剧都是由战争引起的,杞梁和范喜良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也隐约透露着众人渴望停息战争的反战情绪。古代朝最重要的两件事:一者祭祀,再者战争。无论哪个王朝,开疆拓土也好,抵御外族也好,战争一直没有停息,而它最大的受害者永远是普通的民众。

民间传说,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型,但毕竟传说会离真相去之甚远。可即便是讹传也都是普通人最平凡愿望的体现,虽真真假假却渗透着无限的人情味。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元杂剧的意义是什么?戏曲在元朝是怎么发展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国维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 为什么很多地方会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喝雄黄酒真的能辟邪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端午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与吃吃喝喝有关。端午节也不例外。在端午节这天,除了全民一起吃粽子(包括甜粽子和咸粽子)外,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还有喝雄黄酒的习惯。这个习惯,来源于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白蛇传》:在南宋绍兴年间,有一条千年修炼的白蛇,和一条青蛇,化

  • 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九计隔岸观火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原典】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注释】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

  • "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有什么道理?为什么古人要这么说?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的理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验杂谈,其中便包括了很多的俗语和谚语。中国人对后代的宠爱是有目共睹的,而古人之所以为我们付出之多,其实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

  • 现存的清明上河图是否完整?解析清明上河图!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现存的清明上河图是否完整?解析清明上河图!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清明上河图》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宋朝张择端名画。最近,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清明上河读宋史》,引起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再度好奇和对张择端生存时代的关注。哪幅《清明上河图》才是张择端的原

  •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家文化是怎么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家文化是怎么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诸子百家是一群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没落贵族,在这场奴隶制瓦解的大变革中献言献策,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也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

  • 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故事介绍之啮指痛心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原文: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诗赞: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译文: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

  • 梁姓女宝宝怎么取名好听?梁姓宝宝三字名名字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梁姓宝宝三字名名字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今天是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梁姓女宝宝的三字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对于即将来临的2020年,肯定有不少家庭制定了生宝宝的计划,那起名一事可以早点做些参考,说不定就能遇见夫妻都满意的名字。毕竟现代父母给孩子起名各方面的要求变

  • 《清明上河图》画的有多细致?有何尴尬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风俗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玉京曾忆昔繁华》——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是

  • 乐器"锵"是如何传播发展的?其形制结构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锵,又称新疆扬琴,是一种打击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传播发展扬琴于明代末年自波斯(今伊朗)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在广东沿海一带流传,后逐渐遍及闽浙、江淮和中原。而新疆的锵,则是由西亚——中亚一带经“丝绸之路”直接传入新疆喀什的,其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