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文化探索:退避三舍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历史文化探索:退避三舍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190 更新时间:2024/1/17 2:25:33

退避三舍,拼音是tuìbìsānshè,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那么典故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弄巧成拙"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哪个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弄巧成拙”?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弄巧成拙【拼音】:nòngqiǎochéngzhuō【解释】: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成语故事】: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

  • 成语"老蚌生珠"有什么历史典故吗?"老蚌生珠"是什么意思呢?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老蚌生珠”有什么历史典故吗?“老蚌生珠”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后汉时大将韦端,生有二个儿子:大的叫元将,次的叫仲将,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和孔融是世交。一次,孔融写给韦端一封信,写道:〔前天元将到来,我看他那一套高深的

  • 出自于《庄子》中的十大成语分别是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成语典故

    出自于《庄子》中的十大成语分别是哪些?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1、越俎代庖“越俎代庖”出自《庄子·逍遥游》。原文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厨师虽不做祭祀用的饭菜,但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祭祀代替厨师下厨,就

  • 如何理解成语"为人作嫁"?有什么相关历史典故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为人作嫁”?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为人作嫁【拼音】:wèirénzuòjià【解释】:原意是说穷苦人家的女儿没有钱置备嫁衣,却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线刺绣,给别人做嫁衣。比喻空为别人辛苦。【成语故事】:晚唐诗人秦韬玉字仲明,京

  • 成语"划粥割齑"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划粥割齑”?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划粥割齑【拼音】:huàzhōugējīu【解释】: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成语故事】: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

  • 历史文化探索:朝秦暮楚的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成语典故

    朝秦暮楚,拼音是zhāoqínmùchǔ,意思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出自《鸡肋集·北渚亭赋》。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

  • 成语"沉鱼落雁"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沉鱼落雁”?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沉鱼落雁【拼音】:chényúluòyàn【解释】: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成语故事】: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会到溪边去浣纱,溪中的鱼看到西施,觉得

  • 成语"​我见犹怜"是什么意思?"​我见犹怜"出自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我见犹怜”是什么意思?“我见犹怜”出自于哪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我见了尚且觉得怜爱”,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出自南朝宋·虞通之的《妒记》,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我见犹怜”的典故和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温有关。桓温是谁呢?桓温,字元子,是东

  • 历史文化探索:多难兴邦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典故

    多难兴邦,拼音是duōnànxīngbāng,意思是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出自《左传·昭公四年》。那么成语多难兴邦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春秋时,楚灵王想称霸,欲与诸侯结成联盟,他邀请了晋平公。平公不想去,他

  • 如何解释成语"三生有幸"?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三生有幸”?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三生有幸【拼音】:sānshēngyǒuxìng【解释】: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比喻非常幸运。【成语故事】: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圆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