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完璧归赵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它有何历史典故?

完璧归赵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它有何历史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524 更新时间:2024/1/24 5:50:26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当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

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历史文化探索:退避三舍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拼音是tuìbìsānshè,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那么典故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

  • 成语"弄巧成拙"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哪个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弄巧成拙”?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弄巧成拙【拼音】:nòngqiǎochéngzhuō【解释】: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成语故事】: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

  • 成语"老蚌生珠"有什么历史典故吗?"老蚌生珠"是什么意思呢?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老蚌生珠”有什么历史典故吗?“老蚌生珠”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后汉时大将韦端,生有二个儿子:大的叫元将,次的叫仲将,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和孔融是世交。一次,孔融写给韦端一封信,写道:〔前天元将到来,我看他那一套高深的

  • 出自于《庄子》中的十大成语分别是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成语典故

    出自于《庄子》中的十大成语分别是哪些?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1、越俎代庖“越俎代庖”出自《庄子·逍遥游》。原文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厨师虽不做祭祀用的饭菜,但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祭祀代替厨师下厨,就

  • 如何理解成语"为人作嫁"?有什么相关历史典故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为人作嫁”?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为人作嫁【拼音】:wèirénzuòjià【解释】:原意是说穷苦人家的女儿没有钱置备嫁衣,却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线刺绣,给别人做嫁衣。比喻空为别人辛苦。【成语故事】:晚唐诗人秦韬玉字仲明,京

  • 成语"划粥割齑"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划粥割齑”?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划粥割齑【拼音】:huàzhōugējīu【解释】: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成语故事】: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

  • 历史文化探索:朝秦暮楚的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成语典故

    朝秦暮楚,拼音是zhāoqínmùchǔ,意思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出自《鸡肋集·北渚亭赋》。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

  • 成语"沉鱼落雁"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沉鱼落雁”?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沉鱼落雁【拼音】:chényúluòyàn【解释】: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成语故事】: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会到溪边去浣纱,溪中的鱼看到西施,觉得

  • 成语"​我见犹怜"是什么意思?"​我见犹怜"出自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我见犹怜”是什么意思?“我见犹怜”出自于哪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我见了尚且觉得怜爱”,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出自南朝宋·虞通之的《妒记》,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我见犹怜”的典故和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温有关。桓温是谁呢?桓温,字元子,是东

  • 历史文化探索:多难兴邦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典故

    多难兴邦,拼音是duōnànxīngbāng,意思是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出自《左传·昭公四年》。那么成语多难兴邦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春秋时,楚灵王想称霸,欲与诸侯结成联盟,他邀请了晋平公。平公不想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