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典故自毁长城的主人公是谁?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

历史典故自毁长城的主人公是谁?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1065 更新时间:2023/12/24 3:40:58

自毁长城最早记载在《南史·檀道济传》中。南北朝时期,宋国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之下,把他骗到京城建康想除掉他。檀道济被关进大牢,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乃坏汝万里长城!)”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檀道济家一共兄弟五人,世代居住在京口,因为年幼丧父的原因,兄弟五人都由堂叔檀凭之养大。檀家兄弟里,包括檀道济在内,一共有三人追随了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篡位的桓玄的义军,在击败桓玄后,檀道济跟随刘道规等人追击桓玄,最终桓玄兵败身死。由于其骁勇善战,屡获佳绩,不久后檀道济便被委任为辅国将军、南阳太守,并且还被赐予了吴兴县五等侯的爵位。

之后,檀道济跟随着刘道规到处东征西讨,并且在后来的卢循之乱中,檀道济积累了大量战功,一路升迁,先是转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之后又升为太尉刘裕参军、中书侍郎以及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等职位,并且还被进爵为唐县男,食邑四百。之后又担任过刘裕的太尉主簿以及谘议参军。可以说,檀道济一步步地走向刘裕集团的核心,成为了刘裕的心腹。

后来刘裕乘着北方后秦皇帝姚兴去世,新的皇帝姚泓刚刚登基导致多处出现叛乱的机会,派出檀道济以及王镇恶等人作为前锋进行北伐,让他们向许昌、洛阳方向进攻,结果一路上势如破竹,沿路各城纷纷望风而降,檀道济更是高歌猛进,拿下了军事重地洛阳。檀道济北伐刚柔并济,对待俘虏却并不残忍,甚至主动将其释放,从而获得了北方民众的民心,归降的人越发多起来。最终檀道济率领的北伐军攻下了长安,灭亡了后秦,而檀道济也因此转任征虏将军、琅琊内史。

此时的刘裕在朝堂之上可谓是军功显赫,被朝廷封为宋公,其实按他这份身份,俨然有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果不其然,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檀道济作为刘裕集团的核心骨干自然也得以加官进爵,转任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兼领石头戍事,爵位更是被封为永脩县公,食邑二千。可惜,刘裕在位仅仅三年便患病而亡,只能将皇位传给年仅十六岁的长子刘义符,并安排檀道济、徐羡之、傅亮和谢晦四人一同接受顾命,共同辅佐当时尚且年幼的宋少帝刘义符。

不过,刘裕死后权力的交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先是北方气势鼎盛的北魏政权趁着刘裕去世这一大好时机南侵,檀道济虽然领兵逼退了围攻东阳城的北魏军,但北魏军乘机合兵攻打虎牢,檀道济军队因为粮草供应没能跟上的原因,晚了一步到达,而且围攻虎牢的北魏军队人多势众,最终虎牢还是沦陷在北魏的手中。

除了来自北魏的外患,宋朝内部也具有隐患,继位的宋少帝刘义符并不能好好地行使皇帝的职权,贪图享乐,并且行为处事也不合礼数,最终让四位顾命大臣达成集体决定将其废黜,檀道济虽然并没有主动提出意见,但也参与到了其中。最终少帝被废黜,不久后被诛杀,而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也因为被其他三位顾命大臣先行废掉而丧失了继位资格,最终决定由刘裕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继位。

元嘉三年(426),稳定政权后的刘义隆决定诛杀之前主谋废掉宋少帝的三位顾命大臣,徐羡之和傅亮先行被诛杀,并且派出到彦之作为先锋讨伐起兵反抗的谢晦,而檀道济则因为在当年只是跟随者而没有被刘义隆一同诛杀,刘义隆甚至还让他作为到彦之的后军一同诛杀谢晦,谢晦原本已经击败了到彦之,但由于檀道济的军队及时支援,谢晦军队士气大减,最终兵败被擒。

战后,檀道济成为了唯一仅剩的顾命大臣,不但没有被刘义隆提防,继续管辖多个郡的军事,并且还被封为征南大将军。宋文帝刘义隆稳定政局后,在元嘉七年(430)开始北伐,原本到彦之领导北伐已经收复了河北的失地,但北魏不久就组织了反攻,到彦之因为军中出现疫病加上自己眼疾复发,只能退兵。

第二年,宋朝廷选择让檀道济统领北伐以救援被围攻的滑台,檀道济一路屡战屡胜,但北魏为了阻止其进攻势头,选择城破后烧掉粮草,让檀道济无法以战养战,檀道济因为粮草不济无法继续北上,滑台最终因为弹尽粮绝而陷落。

而檀道济也不得不因为缺粮而班师回朝,甚至有逃兵将军中缺粮的消息告诉了魏军,面对大军袭来的北魏,檀道济用在沙子上盖上米粮并且在夜里点数的方法骗过了魏军,导致魏军以为其粮草充足而逃兵是檀道济放出的诱饵。最终魏军由于惧怕被伏击而没有追击,并且还杀掉了告密的逃兵,使得檀道济全军而返。

檀道济虽然没有能够北伐成功,但依然在班师回朝后得以进位司空。檀道济多年南征北战,建立了大量军功,在朝中也颇具威望,子嗣也颇具才气,最终招来了他人的忌惮。由于宋文帝刘义隆身体不好,时常患病,甚至好几次病得非常严重,这使得当时代为执掌朝中大权的彭城王刘义康担心刘义隆去世后无人能压制住檀道济,最终在刘义隆又一次病重时,刘义康鼓动诛杀檀道济,并获得了刘义隆的同意。

结果,檀道济和他的儿子们一共八人,全都以谋反罪名被处死。檀道济被捕时,怒发冲冠,愤然表示“这是你在破坏你自己的万里长城。”檀道济死后,原本因为檀道济的存在而对南侵颇有忌惮的北魏人得知此消息大喜过望,表示南方人已经不足为惧,之后南侵的频率也大幅增加。最终,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因为北伐再次失败而面对反攻到长江边的北魏军队时,感叹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落得如此田地。”可见檀道济之死,对南朝宋而言真就像万里长城的倒塌一样。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燕雀处堂"有什么典故吗?"燕雀处堂"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燕雀处堂”有什么典故吗?成语“燕雀处堂”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燕雀处堂】故事的主人公:子顺、赵国。【燕雀处堂】是什么意思?处: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 成语"分道扬镳"出自于哪个典故?"分道扬镳"含义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分道扬镳”出自于哪个典故?“分道扬镳”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南北朝时,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元志是当时的洛阳令,他很有才识,看不起那些无能的官僚。一天,他乘车在街上出巡。百姓见这前呼后拥的威势,都纷纷回避。正巧,前面又声势浩

  • 成语"炙手可热"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炙手可热【拼音】:zhìshǒukěrè【解释】: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成语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杨贵妃有个堂

  • 成语"如胶似漆"出自于哪个典故?"如胶似漆"含义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如胶似漆”出自于哪个典故?“如胶似漆”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后汉书”有一个故事:在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学问很的朋友,一个叫雷义,一个叫陈重。他们一块到京城去考试,结果雷义上榜了,陈重却名落孙山。雷义觉得陈重的学问其实比他

  • 成语"小时了了"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小时了了”?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小时了了【拼音】:xiǎoshíliǎoliǎo【解释】: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成语故事】: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

  • 如何理解成语"越俎代庖"?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越俎代庖”?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越俎代庖【拼音】:yuèzǔdàipáo【解释】: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成语故事】:尧让

  • 成语"空洞无物"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空洞无物”?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空洞无物【拼音】:kōngdòngwúwù【解释】: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多指言谈、文章极其空泛。【成语故事】:“空洞无物”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空空洞洞,没有内容,没有东西。比喻文章没有什么内容或

  • 成语"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打草惊蛇”?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打草惊蛇【拼音】:dǎcǎojīngshé【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成语故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

  • 成语"南山可移"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哪个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南山可移”?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南山可移【拼音】:nánshānkěyí【解释】:南山:终南山。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成语故事】:“南山可移”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铁案已定,终无改变。这个成语来源于《旧唐书.李元铉传》,元铉大

  • 成语"坐山观虎斗"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何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坐山观虎斗”?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坐山观虎斗【拼音】:zuòshānguānhǔdòu【解释】: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成语故事】:有一年韩国与魏国打仗,很长时间,不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