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何解释成语"如火如荼"?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如火如荼"?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85 更新时间:2023/12/22 2:38:25

解释成语“如火如荼”?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如火如荼

【拼音】:rúhuǒrútú

【解释】: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头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口若悬河"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口若悬河"是什么意思呢?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口若悬河”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口若悬河”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口若悬河】故事的主人公:郭象,西晋时期玄学家。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好老庄,善清谈。注《庄子》,别成一书。“儒墨之迹见鄙,道家言遂盛焉”。流传至今。【口若悬河】是什么意思

  • 成语"木梗之患"是什么意思?"木梗之患"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木梗之患”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木梗之患”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木梗之患】故事的主人公: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孟尝君(?—公元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战国时期“四公

  • 成语"残杯冷炙"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残杯冷炙”?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残杯冷炙【拼音】:cánbēilěngzhì【解释】:残:剩余;杯:指酒;炙:烤肉。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成语故事】:“残杯冷炙”这则成语的意思的“炙”是烤。原意是吃剩的酒食,现指

  • 历史文化探索: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成语典故

    英雄无用武之地,汉语成语。释义: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卷35蜀书5《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

  • 成语"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卧薪尝胆”?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卧薪尝胆【拼音】:wòxīnchángdǎn【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

  • 成语"察言观色"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察言观色”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吗?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揣摩对方说的话,观察对方的脸色表情,以便摸清对方的真正意图。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察言观色”是一个成语,同时也是一个典故。那“察言观色”的典故出自哪里呢?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提到“察言观色”,就要说说孔子

  • 成语"路不拾遗"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个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路不拾遗”?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路不拾遗【拼音】:lùbùshíyí【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成语故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邯郸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

  • 范蠡写了一封120字的信,竟贡献了6个成语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成语典故

    古代还有很多著名人士,比如范蠡。范蠡曾写了一封信,只有120个字,却贡献了6个成语,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遗大夫种书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免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

  • 成语"同仇敌忾"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同仇敌忾”?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同仇敌忾【拼音】:tóngchóudíkài【解释】: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成语故事】: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慷慨从军;同心对

  •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典故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清代章回体长篇小说,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是清代作家高鹗所补。《红楼梦》是一部从不同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级著作,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