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易经》是夏的治国大纲。夏代的《易经》又称《连山》,以代表“山”的艮卦作为六十四卦之首,表达了这一时期先人对山的崇拜。
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制度?
奴隶制宗法制具体如下
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即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萌芽于夏朝,完备的宗法制度确立在西周,其是在晚商的长子继承制的法则上加以严格规范与执行。标志为嫡长子继承制、土地分封制与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宗法制度下,“礼仪”对每个士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实际上宗法制度已经成为一种未成文的习惯法。在宗统范围内宗庙里祭祀辈分之亲疏,即规定了地位的高下。宗庙里的谱牒,即是政治上的名分。在宗法体制下,“国”与“天下”是以“家”做原型扩大的,“家”的精神乃成为各级政治秩序的基型。宗法制度在西周末期已开始瓦解,但宗法制度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华社会。西周的宗法封建制度留给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天下只有一个共主的观念,这种思想也为秦汉帝国的建立与统一奠定基础。宗法制度的影响不仅是政治层面的影响,也不限于统治阶级,它在后世成为平民社会宗族概念的基础而普遍传承。
商周时期的中国人尚未产生长生不死的神仙观念,也未有佛教宣导的轮回转世的思想。但当时的人也已经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并且生前的身份会在阴间延续。因此商周时代人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依然继续关心影响人世之事,这导致占卜的流行。而是否能够得到鬼神的保护在于祭祀典礼是否恰当。商朝卜问的工具多为龟甲或骨头,而周人卜问的工具已经转为由阴阳符号组成的八卦及扩充而来的六十四卦来表示吉凶。到了西周晚期,统治者与士人已对天命产生怀疑。士人逐渐看重“民心”,而获取民心就要施行“德政”,这后来就成为儒家主张“德治”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