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用玉文化啊=,八千年前的先民就开始制作和使用玉器,崇玉爱玉文化延续至今。
据文献记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随着近年来考古工作的推进,夏文化逐渐清晰起来。从遗址出土玉器来看,夏代的玉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工具、装饰品和礼器三种。其中比较特殊的还有用玉器来装饰青铜器的。例如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个绿松石铜牌饰。礼器中以象征兵权的兵礼器为主,有戈、戚、钺、璋等,还有祭祀用的璧、圭等。夏代由以象征军权的礼器为主,与夏代的社会形态一致。
商代玉器在夏代玉器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广泛吸收前代玉器的成就,兼收夏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的特征,同时还借鉴了商代青铜器的器型和纹饰。商代玉器主要由商王和高级贵族掌握,是他们祭祀祖先和各种神祗的工具,同时也是他们特殊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从商代开始,玉器中包含的原始宗教意识开始日渐淡薄,玉器开始为王权服务,即,玉器的文化功能开始由事神开始向事人转变。
周代玉器在文化上由赋予了新的功能,特别是东周之后,葬玉文化发展迅速,玉器的事神功能下降,兵礼器几乎不见,主要成为衡量身份等级的象征,主要为等级制度服务。东周时,孔子将玉器的自然属性和儒家道德紧密结合,总结出玉器十一德,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论基础,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好的标准。当然这也是东周佩玉极度发达的文化动因所在。“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成为这一时期用玉制度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