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普通人穿什么衣服?有什么风格特点?成本如何?夏朝是中华民族第一个朝代,我们的祖先们的衣着偏向极浓的宗教信仰色彩,其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和玄衣黄裳的服饰,其中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的时候为玄色,故上衣为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黄色,故下裳用黄色。
夏朝建立了一套帝皇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由于没有服饰之前就是光着身子或植物遮遮掩掩,有了服饰不仅仅是抵御风寒的功效,体现人类对装饰自己的欲望追求,也是人类跨入一大文明,从始就不用光脱脱,是人类的智慧进化的过程。
夏朝的服饰是以黑色为主夏,朝是占木德而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为青色,那个时候,人们的衣服肯定不宽松,因为生产力不发太,布类生产有限,另外农耕的人们也不需要多紧身的衣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衣服就越宽松,老百姓的衣服变化不大,统治阶级有钱,衣服就越宽松大件。
夏商以前的社会是怎样的?
感谢小秘书邀请。
关于历史,大致可分为三种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历史;被考古证实了的历史。“夏商以前的社会”,应该属于前两种。
一,神话传说中夏商以前的历史。1,人们论及中国的远古,往往会讲到盘古。饶宗颐先生考证,盘古的神像最早见于汉末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壁画,属于古越国的神。盘古的叙事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吴国人徐整所撰的《三五历纪》。由于传说出现年代稍晚,即便在古代,往往也不把盘古作为中国人的先祖来祭祀。2,还有一个“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之说,见于南朝的《搜异记》,也是古越国神话。同样没被古代人看得太认真。
3,接下来是关于“四氏”的神话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教人们在树上搭房子,以规避野兽侵扰;燧人氏钻木取火,让人们能够吃上熟食,还能靠火驱离猛兽;伏羲氏教人们结网、打猎、饲养家畜;神农氏组织人们耕种五谷,使田间的收获大增。4,中国上古神话的主要特点,是历史化的倾向。在古人那里,认为可寻查的历史是从伏羲氏开始的。伏羲,又称作太昊,古书里还写作庖牺、炮牺、伏希、宓牺等,其实都是同音字。和伏羲同时的是女娲,有说他俩是夫妻的,也有说兄妹的,反正都是人面蛇身。河南殷墟侯家庄1001号大墓出土了交尾蛇的蛇形器,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新疆吐鲁番城附近出土的唐高昌国绢画,都有龙形交尾的图形;还有北周匹娄观石棺上线刻石画像有不交尾的图形,再加上甲骨卜辞上有“(kūn)”字两条蛇的形象,作为祭天的崇拜之神。以上种种,凡是两蛇或两龙相交、相对的图形,近代学者都肯定地指出就是伏羲、女娲二皇,他们不但是苗族的始祖,也是汉族器物上双龙(或蛇)相交形所象征的始祖,象征古中国的图腾文化。
二,文献记载中夏商以前的历史。1,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段历史,《史记.五帝本纪》是最重要的文献材料。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的最后,讲了一大段话,大意是,五帝的年代很久远了,文献很缺乏,但是他东南西北走了很多地方,搜集到不少传说,他只把能与《春秋》、《国语》相吻合的采纳了。他认为经过确认的内容都不是虚妄之说云云。他还在《太史公自序》里说:“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他认为,相比于之前传说中的历史,五帝时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必须“万世载之”。司马迁接着说:“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作夏本纪第二。”他的意思是,大禹的功绩是“光唐虞际”,是对五帝时代文明的接续与发展从此才展开了夏商周三代历史。2,黄帝是《五帝本纪》记载之首。他重要的事迹,是打败蚩尤。一方面,靠“治五气,艺五种”通过发展农业壮大实力;另一方面,也靠“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对其他“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使“诸侯咸来宾从”。黄帝之时,已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政权治理机构,如“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从这些记载来看,黄帝时期,已具备了“国家”的雏形。
3,帝颛顼在《五帝本纪》中记载不多,但很重要尤其特别是强调了他在祭祀信仰方面的建树“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诚以祭祀”。说明这一时期,世俗政权与宗教权力的结合及垄断宗教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经阶段。4,《五帝本纪》中的帝喾“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加强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另外,“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宗教约束更加重要,其结果是“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更主要的是,帝喾时代道德建设提上了日程帝喾“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5,《五帝本纪》对帝尧功绩概括为:“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部落内部关系和谐;“章百部族之间关系融洽;在这种情况下,帝尧已经能够“合和万国”,成为天下共主势力范围大大扩大,形成王国的基础基本形成。6,《五帝本纪》对帝舜的记载更上层楼。帝舜选贤任能,合理使用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益、彭祖等“二十有二人”,以致“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建立王国的条件臻于完备。
孙庆伟教授认为,“司马迁的《五帝本纪》是一以贯之,不能分割的有机整体,通过五帝事迹概述了前王朝时期华夏文明演化的三个阶段:黄帝,标志着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军事盟主的出现;帝颛顼和帝喾,代表了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的整合,君巫合一的统治方式得以确立;帝尧和帝舜时期,‘德’治观念形成,国家统治形态进一步完善,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
接下来,就是大禹及王国时代,夏商包括后来的周,依次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