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徐中舒在《再论小屯与仰韶》中提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的可能。现在看正确吗?为什么?

徐中舒在《再论小屯与仰韶》中提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的可能。现在看正确吗?为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05 更新时间:2023/12/13 9:45:24

感谢邀请。

徐中舒先生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大学者。上个世纪30年代初,他发表了《再论小屯与仰韶》(以下简称《再论》)。现在来看,中的论点未必准确,实际上,后来他自己也修正了此文提出的看法。但是,《再论》一文的“破冰”及方法论意义,现在仍可说熠熠生辉。

一,徐先生的《再论》一文,从、夏民族的分布区域考证入手,进一步推测认为“小屯文化与仰韶文化分属于两个系统”,“仰韶为虞、夏民族的遗迹”。文中梳理了夏民族西迁后的流变情况即北迁的匈奴为夏之后裔,另一支则南迁江南为越;且契丹、蒙古、女真、等,皆为夏族属国豕韦后人。

《再论》发表后,反响强烈。被赞为“揭开了夏文化研究的序幕”,“首次利用田野发掘的考古资料研究夏文化”。济先生,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他在晚年,仍高度评价《再论》,称其对解决夏代传说与历史等中国古代史问题十分重要。二,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主的古史辨派发起“疑古辨伪之风,对上古史提出全面质疑。此派将上古史系统分解成碎片再加以组合,夏、商二代也在怀疑范围之内。

1925年7月,徐中舒参加清华国学研究院考试,以第四名被录取。其时,他曾受到顾颉刚等人观点影响。但入学后,因为炙学于国维门下,最多时听他八门课程;同时又受梁超、李济等学术及思想影响,使得徐先生全面接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观点。

《再论》一文,明显体现了与古史辨派一味“疑古”的区别他借助现代考古成果及民族学的结合以“证古”,重新解读支离破碎的上古史这是前所述及的《再论》的“破冰”及方法论意义。三,自《再论》之后,徐中舒先生仍然坚持了本诸考古资料和文献考据相结合的治学方法,特别是更多地利用考古新材料研治古史。正由于他所凭依的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因而并不讳言自己以往观点的偏颇。

暮年,徐先生撰写了《夏史初曙》一文,回顾了自己历程,并总结了用考古材料结合民族史料来探索夏文化的方法。他说:“我研究古代史,过去总以所逢遇到的新史料如甲骨、金文等作为探索殷周史的依据,使旧文献再度得到地下资料的证明。同时,又以边裔民族史料阐发古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这三方面研治古史虽有左右逢源之乐,究竟还是一鳞半爪,难窥全貌。”他认为,由于夏代历史无文字记录,梁启超所说“时代愈远,则史料遗失愈多而可征信者愈少”,“真赝错出,非经谨严之抉择,不能甄别适当”这一观点是对的,因此,探讨夏文化只能依凭于龙山、二里头文化遗址。

此时,徐先生已经部分改变了自己认为“仰韶为虞、夏民族的遗迹”的观点他认为,虞、夏起于仰韶,后来南发展,“夏文化的中心地带现已查明,就是分布在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闻北京大学邹衡同志在这方面已作了十年的探索,夏史已见曙光。至于夏王朝疆理所及,声教所及,到达些什么地方呢?这在旧文献中还有一些记录可供参考。如果把这些记录稍加整理,并做系统说明还是非常有用的。”四,徐中舒先生的晚年,恰好赶上国内开展的大规模的考古。无奈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使其无法亲自参加许多重要的发掘。但他对建国以来国家有计划、大范围进行的田野考古深感鼓舞和欣慰,他多次表示,河南、山西等遗址的考古,将大大有利于深入研究夏代历史。徐先生1991年去世,享年93岁。(徐旭生先生)

五,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夏文化的考古和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必须提到的两个重量级人物,是徐旭生先生和邹衡先生。徐旭生先生采用了与以往“都邑推定法”不尽相同甚至可说有本质区别的研究方法虽然也着重于特定区域考古遗存来研判夏文化,但重点放在“文化间的同异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确定为夏文化,这个方法被称之为“文化比较法”,其有两个前提:一是对“夏墟”的准确判断;二是对“夏”及其他文化的正确比较。

关于“夏墟”,徐旭生先生认为:“有两个区域应该特别注意:第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尤其是颖水上游的登封、禹县地带;第二是山西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大约自霍山以南)一带”。(邹衡先生)

邹衡先生是沿着徐旭生先生的思路继续前行的,他更侧重“夏”及其他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成果是《试论夏文化》和《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概言之,邹衡先生通过对相关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系统研究,特别是辨析出豫州之城二里头文化系统与冀州之域先商文化系统在文化面貌上的显著差别,得出了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为夏文化的结论。

这是第一次在考古学意义上,完成了对夏文化的完整论述。不少学者同意,由徐旭生先生提出,由邹衡先生再积二十余年之力,最终完成了夏文化探索的学术体系和研究范式正式确立。(邹衡先生)

六,早在1979年,邹衡先生就说:“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所见夏商两族活动范围内即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已经不太可能再发现什么新的考古学文化了。同时,因为夏朝同商朝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考古学上的夏文化必然就包含在这一空间和这一时间已经发现的诸文化诸类型的各期段之中。我们说,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这个话说的非常正确与商文化同时存在的,而又不是商文化的,不是夏文化是什么呢?

有人会说,连考古队长许宏都不承认二里头是夏。其实,许宏是说没有绝对把握不能轻易认定二里头是夏都。可以看看他的《何以中国》,他对龙山文化发展的脉络,对登封王城的文化类型,对二里头不同于商文化等等,表述是非常清晰的。还有人会说,外国人不承认夏朝存在。对此,第一,即便外国人不承认,夏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就不存在了么?第二,邹衡先生和俞伟超先生都表达过同样的观点对夏文化的存在,可以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实际上是对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另外,曹定云、葛英会、李维明等学者,对二里头二期灰坑出土卜骨上“夏”字早期写法做过考证。

北京大学孙庆伟教授的一个观点很值得重视考古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和过程,因此,“人人争说夏文化是不严肃的”要相信史学和考古工作者的专业、辛勤和付出。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怎样对夏作出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中华文明源头探寻一直很尴尬。富贵寻祖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国家强盛了,中国历来讲求传承有序,发动各方力量完成中华文明早期阶段从传说到事实的跳跃。没有一个正规的历史是从传说和神话故事开始的。但是中华文明是。这个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当时立项有点轻敌了。专家也有点大意了。总想借助先进的科研分析,加

  • 为什么找不到夏朝的证明?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是不是真的存在,我觉得不一定非要找到一地方,有个石碑或者什么的,上面写着大大的夏字才算。比如说,夏朝曾经有个国封地,是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这是夏朝王族的封地,始封地就在河南方城县,而且在方城县就出土了很多和二里头风格特征一致的文物,而且还有石钺。年代,风格都一致。夏朝只要存在过,就会是多方面联

  • 先秦时期的夏后氏与大夏有关系吗?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要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到整个中国古史的架构问题。夏后氏与大夏二者相比,夏后氏是容易说清楚的。根据《国语》的记载,夏后氏是是用来称呼大禹一族的。而所谓的大夏民族,在先秦文献中的记载就非常含糊,也非常难处理。首先,从概念来说,大夏有政权概念,有地理学概念,有历史语言学概念,有民族学概念。不同的概念,其内涵

  • 夏朝存在的争议跟巫师文化的突然消失是否有着某种联系?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存在的争议与巫师文化的消失没有联系。夏朝存在的争议主要因为按照西方的标准,,一定要找到王朝存在的实证。而中国建筑以土木建筑为主,因战争、水火风光等自然浸蚀风化,逐渐消失在时光中。极少数遗存下来的古迹也深埋地下,暂未找到。自然西方为了打压中华文化,对夏朝一直不予承认。在商朝首都镐京被考古发现之前,

  • “三寸金莲”是传统文化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三寸金莲”不是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以来的一种陋习。古代小女孩,一般从4、5岁开始,就要用布条裹脚,又叫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社会上把缠足叫三寸金莲,这是对妇女的摧残和歧视。直到民国时,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劝禁缠足文”。

  • 为什么汉服文化对中国影响这么大?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传统汉服神韵在于其内涵的千年国风,精美在于其彰显的中华优秀文化,魂在经过历史长河洗涤之后在襦裙纹样里留下的艺术传承。从历史学角度看,汉服已不简单是一种传统服装,更多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美学特性、艺术铺陈、民族气质以及辉煌灿烂的悠久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根与魂,所以汉服为代表的汉服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特别

  •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还是汉族传统服饰?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汉服就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因为,中国建国之初,汉族人口就占99%,现在少数民族人口膨胀,也只有9%,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就是汉服!而所谓的少数民族服饰,那个不是模仿汉服?那个不是汉服的改版?这也证明汉服就是中国传统服饰!

  • 为什么有人说,宋国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春秋战门时期的宋国是由微子启所建,宋国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商丘市睢商区。当时宋国非常富裕,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出现大批的商人大贾。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被誉为礼义之邦,。墨子,庄子,和惠子三位圣人都出自于宋国。就连大圣人孔子的祖先也是宋国人

  • 从包头到石卯水库怎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从昆曲出发上110国道往西一直走,过了西水泉就会看到一座加油站,叫什么我忘了,顺着加油站旁边的一条小路往北一直走就到了,现在可能在修路,不知道修好了没有,不过,你在加油站问一下就会有人告诉你,再则马路边还有指示牌呢。

  • 中国古代史从夏朝开始朝代的起止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前2070-1600商朝前1600-1046西周前1046-771东周前770-256春秋前770-476战国前475-221秦朝前221-206西汉前202-公元8年新朝8-23东汉25-220三国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西晋265-316东晋317-420十六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