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头探寻一直很尴尬。
富贵寻祖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国家强盛了,中国历来讲求传承有序,发动各方力量完成中华文明早期阶段从传说到事实的跳跃。
没有一个正规的历史是从传说和神话故事开始的。但是中华文明是。
这个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当时立项有点轻敌了。专家也有点大意了。总想借助先进的科研分析,加上天文学、气候学的专家一起完成。这个的确要动用大资源完成。
但是从明确纪年开始。借助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把商代的历史搞清楚了。功劳很大。
但是商之前就陷入了困境。专家意见无法统一。零星的考古发掘又增添了各种迷雾。
断代工程没有再去探寻新的可能地点,造成在原来的资料上打转的窘迫境地。
后来算是草草了事收场。
后来还是美国人发现了积石峡大洪水的物证,这样大禹和部落就不可能存活在黄河中上游。当年花园口决堤,洪水也在八年后才得以恢复。当年治水一定更为漫长。传说前后大概十七八年。在洪水包围中如何生存?
我认为居住地一定是黄河下游的大山区。唯有泰山山脉才足够大。能容乃足够多的人先住下来。
吃饭的问题我一直坚持是大禹发动大家种植莲藕来度过这段最苦的日子。
大禹治水画像手里的铲子就说明只有挖藕好用。
开始是公有制,大禹三过家门而入,是先到集体所在区域再回家,不往自己家里带东西的高尚品德。
但是公有制效果很差,大禹只能变为私有,谁劳动多,谁就吃的多,
大禹开始分片让人去种藕挖藕。
洪水治理期间,人们不是向东规避洪水,而是积极向西拓展种植区域。
后来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建立方国。
第一个方国在曲阜东面。这是泗河的发源地。开始从奄国、江国、徐国……。逐渐向西拓展。
大禹用泥铸造了九个超级大缸。各个方国每年定期来朝贡。后期演变成九州地区的人来。
夏的源头一定是在泰山山脉南麓。曲阜以东的地方。因为在当时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
大禹子孙建立的夏是不会忘记大洪水的。不会把国都建在危险的地方。
相信会有物证出土证明。
等再次断代工程时。我们准确无误的告诉世界,告诉子孙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