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否存在,一直是中外历史学家争论的话题。外国历史学家一直以没有历史遗迹证明而不承认夏朝的存在,然而中国历史学家一直强调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有力证明了夏朝的存在。即前几年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它的宫殿遗迹在商朝的地层下面,说明在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是存在的,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夏朝的存在,把中国的文明史又向前推进了好多年。
今天是“立夏”,夏天的这个“夏”字,在中国文化里追根溯源,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夏,读作:xià或jiǎ,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雄武的中国人或中国人(两处的“中国”都特指“中原一带”),即《说文解字》所谓的“中国之人也”,后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图①:“夏”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图②③④:“夏”的金文、小篆、楷书夏,象形字。关于“夏”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夏”字(图①)是一个人的象形:头、发、眼、身躯、两臂、腿脚一应俱全,且双手摆开呈现出一种强而有力的架势。金文中的“夏”字(图①)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复杂化:人的头和身躯变成繁体的“页”字形结构;其左右两边的两个呈锯齿状结构的部分,是手的象形;其下是脚趾朝向左边的两只脚的象形,也就是“止”。小篆中的“夏”字(图①)由其金文字形发展而来,只是“脚”只剩下了一只,整个字的结构看起来也更为明朗。约在隶书阶段的后期,“夏”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简化:上面繁体的“页”被写成了图①中隶书“夏”字所示的形状,两边的“手”被省略掉了,下面的“脚”变成了“夂”。由此演变为楷书中的“夏”字。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为“雄武的中国人”(这里的“中国”特指“中原一带”)。其二,在字形上,“夏”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金文中的“夏”字(图②)实际上就是“人”形: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小篆中的“夏”字(图③e69da5e887aae799bee5baa)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伪变,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楷书中的“夏”字(图④)从小篆演变而来,已失去人的形象。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是“人”“中国之人”(这里的“中国”指黄河中游流域,即中原),后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