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良渚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灭亡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良渚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灭亡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58 更新时间:2024/1/24 3:34:52

良渚化的前身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作为一种主体,良渚文化并未被任一种文化所完整地继承和发展下来,它的一部分文化内涵(以黑灰陶为代表)为后来的马桥文化所承袭,它的另一部分文化内涵(以玉器和神像形纹为特征)被殷商文化所含化,作为完整的良渚文化主体已不复存在。虽然良渚文化解体消失了,但从马桥文化和中原文化中,乃至更遥远的区域,都可以依稀寻到良渚文化的影子。

当良渚“原始文字”渐渐在其他古文化类型中留下印记、并传之后世的同时,良渚文化自身却渐渐湮灭无踪了。它是4000-5000年前中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古文化之一,但存在了千年后却似乎突然中断。

它与所谓的后继类型马桥文化缺乏明晰的继承关系:前者见的耘田器不见于马桥文化,而马桥遗址的发掘品中也不见有石犁。显然,从农耕技术这个主要因素来看,马桥文化较之良渚文化并没有发展和进步,有着文明发展史上典型的低落期特点。

对于良渚文化在此间遭遇的困境,考古学家们给出了许多种猜测:它也许是遭遇了中原南下部落的入侵及奴役,而被奴役的原因则是“穷奢极欲的埋葬制度,和人口广泛从事玉器制作等非生产劳动,破坏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经济,最后导致无法抵御外来入侵而灭亡。还有人给出了大洪水及海侵的说法。

但无论是外部入侵还是自然原因,当良渚人面对灾难时,他们中的一部分很可能离开故土,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而他们的城池和墓穴,却永久留存了下来。由此产生另一问题:若迁徙说合理,那么良渚人会去往哪里?

北:中原礼制的渊源

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间缺乏明确的继承关系,但中原的一些后起文化类型中,却出现了诸多来自良渚文化的因素,如二里头文化、商文化等。

源自豫西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里头文化,其遗址中出现的玉琮、玉绒、绿松、石饰等礼器,以及丝帛、漆器等,都是在良渚文化中制造工艺和范式高度成熟的器物。此外,二里头文化一、二期的炊器,主要是深腹罐和鼎,而良渚文化的炊器也主要为釜和鼎。倒是龙山文化中常见的单耳罐等器物,却不见踪迹。此间,显然有着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的因素。

至于后世中原的礼器,则更具鲜明的良渚文化特征:玉材、生漆和丝织品的帛,都是礼器的主要原料。而代玉制礼器中的重要器形玉锥、玉璜,恰恰流行于东南地区,而为新石器时代其它文化所不见。

尤其是,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的“圭”,与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圭如出一辙,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十分明显。而用玉器随葬,正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独特葬俗,所葬玉器中引人注目的有玉琼、玉璧等。《周礼大宗伯》有“琼璧以敛尸”的记载,显然,良诸文化的玉敛葬体现了这一礼制的渊源。

向南:来到福建地区

良渚人或许也有南下福建、广东的。其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在浙南、闽北,甚至粤东各处古文化遗址中出现的良渚式黑陶。

如同时代的闽江流域昙石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并不直接毗邻,两者之间被闽东北及浙南的大片山脉相隔。然而彼此间却有着深入的文化交流:昙石山文化陶器的胎质,主要为泥质磨光灰黑陶和夹砂灰黄陶,而良渚陶器的胎质,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泥质灰陶和黑皮磨光陶。

据此,考古学家们认为,昙石山文化的灰黑陶,很有可能吸收了良渚文化的制作技术。

此外又如石锛这种生产工具,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恰恰是昙石山文化的主要生产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有段石锛在良渚文化发现很多,就是整个浙江乃至环太湖区域也是常见之器。

我们想象良渚人艰难的南迁历程这远比北上艰难,他们一路要翻过武夷山、仙霞岭、洞宫山、雁荡山、括苍山等海拔1000-2000米不等、连绵不断的山脉,但另一种可能是,良渚人或凭借先进的舟楫技术,通过海道经常与对方交流、传播久居于水网密集之地的良渚先民习于水性、擅乘舟楫,这已为良渚遗址中大量出土的木桨所证实。

向西:从良渚神徽到三星堆

良渚人同时还可能西进了。

距淳安县城西北5公里一处50米高的平缓小山岗上,考古学家们在表土约1米深处发现了玉琼和玉锥一件。

琼、锥组合的墓葬,是良诸文化墓葬的又一鲜明特点,而且还显示墓主有一定的身份等级。有研究者认为,拥有琼、锥的墓主,通常应是“掌握军政大权和神权的酋长”。如反山遗址,便都是有琼、锥合葬的。

而淳安玉琼的出土地及琼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它与良渚文化玉琼所反映的文化内容高度一致。

另一处淳安古文化遗址五龙岛。五龙岛位于淳安县城千岛湖镇西北面,距县城约4公里,属千岛湖中心湖区。考古学家们曾在南面山坡表面采集到石器20件,器物则以生产工具为主,有石斧、石械、石凿、石镰、石箭链、石网坠……特别一说的,则是石锛和鱼鳍形鼎足、丁字形鼎足。这些也都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但良渚人的西行脚步,显然远远没有只停留在淳安。早有人指出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与东南河姆渡太阳神徽、良渚神徽的惊人相似,许多学者已经认同前者是后者的演化。

但种种迹象表明,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器物上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北方多种文化,这就否定了三星堆文明是直接由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西行而来,而很可能是由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沿海岸北上经良渚文化,继而向黄河下游、黄河中游迁徙,在融合了更多的北方文化之后,又转而南下。

向东:良渚人曾远渡重洋?

近年来关于良渚人足迹更为惊人的发现,则是良渚先民很可能走得更远:从华南沿海出发横渡太平洋,到了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上。

此前,人类学家们已经发现,太平洋岛屿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这两支现代族群与大洋洲土著居民间,几乎没有任何基因联系。这项发现支持了一直以来的一个理论,即看上去非常符合大洋洲土著特征的波利尼西亚人,其实是东亚人及中国台湾原住民的后裔。他们当年是通过逐岛移居到大洋洲的。

对比良渚及大洋洲同时代出土、惊人相似的木桨、石锛,大约可以想象出一幅移民图,大约5000年前,部分良渚先民离开大本营,勇敢地去征服海洋。他们凭借高超的航海技术,不畏惊涛骇浪,首先来到福建,而后去往台湾,接着登陆几乎每一个可以住人的太平洋岛屿。

在一个岛屿生活了几百年或上千年后,他们中的一些再次被深不见底的大海诱惑,驾船西行。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他们到达了西波利尼西亚地区,公元1000年左右,他们征服了波利尼西亚的最后一块岛屿新西兰,进化成今天的新西兰土著利人……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良渚文化真是古代的虞朝吗?比夏朝还要早?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没有虞朝一说。我们历史一般讲,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后有商,有周,此为三代。从历史上三皇五帝祭祀地点看,舜在越州会稽。如果我们假设把陕西宝鸡百首岭文化(距今7000年),视为炎帝时代,把陕西石峁遗址视为黄帝的都城(距今45003700年),那么,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要早于舜、虞!它处在宝鸡

  • 3700年前的“二里头”和5300年前的“良渚”,谁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二里头遗址在河南洛阳偃师,属于一个大型聚落遗址,他的年代被定格为3750年至3500年之间。洛阳网友们引以为傲的口号是“中华5000年文明看洛阳”,这句话对吗?错了朋友们,我们是中华5000年文明,不是只有3700年。我们盼望已久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了“实锤”,专家们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最能代表中华5

  • 夏朝与商朝,西周三个王朝的政治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夏奴隶制国家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它的一种对抗力量。而奴隶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们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

  • 我国夏朝时的政治体系是怎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夏代的国家制度夏奴隶制国家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它的一种对抗力量。而奴隶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奴隶制国家组织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

  • 浅析夏商时期的音乐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一、概况:在这一时期,中国基本上处于奴隶制社会。夏朝中,奴隶与农民,王和贵族之间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禹死后不通过选举而由他儿子启继承。由此,世袭制度产生。之后是商朝,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分开。这个时期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卜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甲骨文”。随着奴隶制度的建立,这个时期

  • 《诗经》如何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诗经》的体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地方乐调,所以又称为“国风”,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共有十五国风160篇。“雅”是周王朝中央所在地的乐调,即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含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是用于宗庙祭祀而兼有舞容的乐歌,也就是祭祀(祭祖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

  • 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早期国家的形成“王”的出现时间地区突出标志核心:政治权力的产生与维护政治权力的更替方式思考:早期政治领袖为什么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这说明什么?二、夏商的政治制度夏启开创“家天下”的制度(王位世袭制)商代实行宗法制(特点)商代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三、西周的两项重要制度西周

  • 礼乐文化 什么是礼乐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

  • 简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夏商周号称“青铜时代”夏朝的青铜器目前发现较少,且较零碎商代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多见于礼器或兵器。最大的是司母戊鼎(迄今为止),最精致的的四羊方尊(当时)。同时期的还有四川的三星堆青铜器西周时青铜器平民化、日用化春秋时,青铜器有了金银错技术和雕铸技术,青铜器极品是莲鹤方壶(出土一对,一个上交国

  • 请表述周代的礼乐文明对整个华夏文明产生的影响有哪几个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周代礼乐文明,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导致“天下一家”整体国家观的树立。A周代通过封邦建国,大批同姓子弟分布于全国为侯,形成政权和族权合一,宗统同时也是政统的政治体系。B王室与大多数地方首长之间多了一层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周天子既是全国诸侯之君,即最高行政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