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在这一时期,中国基本上处于奴隶制社会。夏朝中,奴隶与农民,王和贵族之间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禹死后不通过选举而由他儿子启继承。由此,世袭制度产生。之后是商朝,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分开。这个时期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卜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甲骨文”。随着奴隶制度的建立,这个时期的音乐也形成了两种不同并且对立的音乐文化。西周时期实行了封建政策,对音乐的利用比前朝更进一步并且出现了“礼乐制度”。二、从生活中反映出来的音乐:概况中说到,夏商时期产生了两种音乐的对立,那就是统治阶级和普通劳动人民时间的对立。最开始的音乐是从乐舞当中显现出来的。夏朝时期的乐舞主要是享受,是奢华的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商朝则是比夏朝进步一点,更多的是用来做祭祀,因为宗教在当时很兴盛;还有就是商纣时期的“淫乐”。从一些古诗歌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音乐和乐舞的情况,其中有关于劳动生产,婚姻制度,战争情况,奴隶生活,人民对统治者的咒骂等等。可见,这个时期的音乐是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地方,并有着两种不同的作用。三、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卷五仲夏季第五古乐》“葛夭氏”之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葛天氏之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乐”是历史上最早的保健操舞和仿生气功所以,葛天氏之乐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四、统治阶级和音乐的关系:在夏商时期,奴隶主对音乐加以利用:加强神权统治;歌颂自己武功,威慑人民;利用音乐作为自己享乐的工具等等。(1)神权统治他们自封是神的代表,使占卜神圣化,抬高自己的地位。企图淹没音乐的现实性,将求神问卜的神秘性和音乐联系起来。而管理占卜专业的人叫“巫”,也是舞蹈的专家。可见,那个时代的音乐是紧紧和一些祭祀舞蹈,占卜等事情联系在一起的,这也算是当时的一个音乐特点吧。(2)夸耀武功和威慑人民乐舞《大》的出现,体现了这个用途。利用这些来使“统治着的思想”贯穿与人民之间。(3)奴隶主阶段的音乐享乐这是早期历史中比较普遍的情形,音乐就是他们的常用作乐工具。夏朝时期的乐舞主要是享受,是奢华的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商朝则是进步一些,多用于祭祀,巫术等方面。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与音乐的关系更加明显和突出。一六代乐舞简称《六乐》,包括原始公社时代黄帝的《云门》;唐尧时候的《大咸》;虞舜时候的《大磐[A3]》;夏禹时候的《大夏》;奴隶社会商汤时候的《大》以及封建社会中周朝的《大武》。这些都是当时带有史诗性质的乐舞,大多都是颂扬各个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二六小舞舞:手持羽毛、丝绸土神、谷神,作为国家权利的象征羽舞:手持半分开的羽毛祭庙宇、四方神皇舞:戴羽帽,穿翡翠羽衣、持五彩羽毛而舞祭神、求雨旄舞:持牛尾而舞祭礼干舞:持盾而舞兵事、祭山川人舞:徒手舞袖祭星辰、庙宇这两种乐舞是统治者很重视的,通常是用来教贵族子弟,并且由最高级的乐官掌管。三散乐民间乐舞四四夷之乐其他民族或部落的音乐而这两种则不被受重视,由最低级的乐官掌管。五宗教性的乐舞比较重视另外,统治者们还利用音乐制定应用音乐的场合:既要强调自己的尊严,又要强调宗教的神圣性;音乐节目:通过对阶级的选择来对其区别对待;乐队排列:全部乐队以贵族的席位为中心,是从统治者的利益来要求的。五、礼乐制度:可见,在西周时期,音乐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已经十分明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定了“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统治者把礼和乐看得同等重要,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并且,为各个等级严格规定了应用音乐的制度。为了完善音乐的制度,他们还建立了比较专业的音乐机构。音乐机构的职务有很多:1.大司乐:为最高领导者,教习国子乐德、乐语、乐舞。2.乐师:教习国子、小舞、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3.大师:掌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诗。4.小师:掌教鼓、鼗、、、埙、箫、管、弦、歌等5.瞽蒙:配合大师奏以上乐器6.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7.韦末师:教东方夷舞8.典庸:掌藏乐器、庸器9.司干:掌舞器等有了如此详尽的音乐机构职务,必然会涉及到音乐的教育。上面六代乐舞和小舞时曾经说到,主要是教给贵族子弟。那么,这里的音乐教育同样是以王和贵族子弟和一些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青年为主(开始涉及到民间了)。而让他们学习的目的则是让他们用音乐来统治广大臣民。周朝统治者明确指出,是用这个使人民不反抗,保持和平。六音乐文化交流虽然汉族是在中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从很早期开始就和其他少数民族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接触,并越来越频繁。约在2015年,有一个“方夷“部族曾经向夏王献出乐舞。后来就有许多民族到夏王朝表演舞蹈;商朝有许多地方的贵族子弟来学习《戎》,其中包含习武和习乐;西周时主要是对外进行音乐文化的交流,比如周穆王是一位爱好音乐有喜欢旅游的王,他曾在公元前964年左右带了一个盛大的乐队去西方给当地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回来的路上又碰见了一位国外的艺人,周穆王为他的技艺所倾倒并带回中国。尽管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却对当时的音乐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两国之间都互相为对方传播本国的音乐文化思想。六、乐器和乐律在夏的时期中,乐器主要是用来作为统治者的享乐工具,其中主要的乐器有大鼓,钟,磐,管萧等。从《左传宣公元年》所载资料来看,夏朝已经拥有了铜铸乐器,也有了钟的记载。而在商朝中,乐器的记录主要在甲骨文中体现。主要的乐器也是有大鼓,磐,钟等。另外还加入了一些镛,铃,言,和,竽,缶,乐等等。那么关于商代是否有弦乐器目前没有考证,但根据商代的发展情况和乐器史的一般规律,应该有弦乐器。关于商代的乐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各种乐器的共同音已被商代人们发现;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发现了特别有和谐关系的几个音程原始音阶初步形成;半音程出现,具有发明十二律学说的前提条件。西周的乐器:敲击乐器首先在这一时期定型并逐渐成熟,奠定了节奏的基础。在当时的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鼓,编钟和编磐。《诗经》中,还有很多的记载,主要是用于歌舞伴奏场合的乐器,而且这一时期,有了弦乐“琴瑟”的实物记载。由于当时乐器的逐渐完善,出现了乐器的具体分类,是根据材料的不同进行的。“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尚书舜典》八音是古人按照乐器的材料制造而分类的。“皆播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周礼春官宗伯》在八音中,乐器种类最多的是皮革和竹制的吹管乐器,金属乐器也占相当的比重。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金属铸造业和乐律学的技术已经显示出淫乐文化的进步。“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土以赞之,革木以节之。”《国语》从音乐史的发展上来看,这个时期音乐的一些具体的概念以及十二律的体系已经完成,七声音阶已经开始应用。在乐律方面,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十二律和七声音阶。“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礼记礼运》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已经有了转调和调式的变化。七、总结夏商时期,两种音乐文化上的斗争开始;音乐被“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利用,一方用来传达自己的意愿,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并享乐,一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用其作为向奴隶主进行阶级斗争的武器;汉族已经和其他少数民族进行联系和交流;乐器的音高方面成熟,掌握了音程关系。西周时期,封建社会,音乐文化高涨。建立礼乐制度,并有专门的音乐机构,使音乐教育得到初步发展。中西方开始了音乐上的交流。乐器的逐渐增多,出现了“八音”分类法。十二律体系和七声音阶已经开始被人们应用。八、作业更改1夏商各自音乐的特色是什么?从夏商朝总体上来看,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远离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如六代乐舞。夏朝主要是利用音乐进行狂欢,让统治者达到纵情享乐的目的,甚至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可以说音乐在夏朝是作为一种享乐的手段,也是加强其政治统治的工具。商朝则是对于音乐的享乐更加的普遍,但吸取前朝经验,制定出了禁止跳舞和饮酒唱歌等风气。但最大的不同是商朝巫风盛行。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因而产生了迷信的观念,巫术应运而生,其风格都是一些降神,求雨等宗教的色彩,所以出现了《大》。巫乐是在商朝乃至古代音乐中非常有特色的歌舞音乐。到商末出现了“淫乐”,沉迷与“声色”之中,商纣荒淫无度,“酒池肉林”。淫乐是华丽而奢侈的。2西周时,统治者与音乐的关系更加明显和突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首先是六代乐舞的产生,这些乐舞内容多为歌颂统治者列祖列宗的功德,意在宣扬宗族奴隶主统治的合理性,为巩固其统治权服务,体现出了君主的权力和威信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根深地固,更加衬托了统治者用音乐进行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其次是六小舞中的几个部分,有的是用神鸟的羽毛作为工具跳舞,表明了当时是很重视一些象征性质的东西。从有的舞蹈不用牛尾而用人自己作为通天的灵体,体现出了当时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提高。还有就是设立音乐机构(职务的排序),加强音乐教育(培养王公贵族)等等,这些都是周朝音乐阶级化和等级化的体现,也就是说,在统治者和音乐的关系上,比前朝更加的系统化和严谨化,也更促进了统治者和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3礼乐制度(补充)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体现出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礼和乐是相辅相承的,将等级和音乐联系起来。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用周朝的“礼”来说,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因为阶级的不同,使用的舞队的人数也就不一样,这里面含有一定的等级思想。4八音之乐(补充)金:钟,,镛,剽,于,钲,铎,铙。石:玉磐,特磐,编磐。土:埙,缶。革:鼓,土鼓,足鼓,楹鼓,鼓,雷鼓,灵鼓,路鼓,晋鼓,应鼓,灵鼗国等。丝:琴,瑟,筝,筑。木:,圄匏:荡,簧,笙,巢,和,竽。竹:萧,言,管,,,,产,仲,苇,篪,牍,应
更多文章
《诗经》如何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诗经》的体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地方乐调,所以又称为“国风”,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共有十五国风160篇。“雅”是周王朝中央所在地的乐调,即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含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是用于宗庙祭祀而兼有舞容的乐歌,也就是祭祀(祭祖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
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早期国家的形成“王”的出现时间地区突出标志核心:政治权力的产生与维护政治权力的更替方式思考:早期政治领袖为什么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这说明什么?二、夏商的政治制度夏启开创“家天下”的制度(王位世袭制)商代实行宗法制(特点)商代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三、西周的两项重要制度西周
礼乐文化 什么是礼乐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
简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夏商周号称“青铜时代”夏朝的青铜器目前发现较少,且较零碎商代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多见于礼器或兵器。最大的是司母戊鼎(迄今为止),最精致的的四羊方尊(当时)。同时期的还有四川的三星堆青铜器西周时青铜器平民化、日用化春秋时,青铜器有了金银错技术和雕铸技术,青铜器极品是莲鹤方壶(出土一对,一个上交国
请表述周代的礼乐文明对整个华夏文明产生的影响有哪几个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周代礼乐文明,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导致“天下一家”整体国家观的树立。A周代通过封邦建国,大批同姓子弟分布于全国为侯,形成政权和族权合一,宗统同时也是政统的政治体系。B王室与大多数地方首长之间多了一层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周天子既是全国诸侯之君,即最高行政首长
西周"礼乐文化"中的"礼"和"乐"各指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到西周鼎盛时已有极其繁多的仪节格式,《礼记礼器》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这些仪节格式的基本特征就是恭敬。《左传僖公十一年》上说:“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孔子集语劝学》引《尚书大传略》说:“子曰:……不敬无礼,无礼不立”。《管子五辅》上说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利商朝:1.内外服制度,但商王对外服的权利是有限的(不利于社会统治,社会动荡)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周朝:1.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维护周王统治2.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累死了!一个字一个字打的。呵呵1)由于当时的文明重心在晋陕峡谷一带,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相互关系及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种类及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
中国夏商周政治制度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确立了王位继承制度.设置了官吏.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商朝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时期.臻于完备的国家机构.大而精美的青铜器.相当成熟的甲骨文字.宏大豪华的宫殿建筑.说明商朝的奴隶制文明发展到了较高程度!西周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建立了庞大而完备的国家机构.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