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所作,写出l临别时依依不舍的情绪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所作,写出l临别时依依不舍的情绪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041 更新时间:2024/1/16 14:23:40

柳永,原名三变,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是北宋婉约派词人,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一生放浪形骸,他的词多为市井阶层男女之间的爱情,具有平民化、大众化的特点。下面跟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柳永所作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吧。

据宋人灼在《碧鸡漫志》中记载: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顿时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这是一个悲伤的曲调,提起“雨霖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柳永。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说,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蓝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柳永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上片写临别时依依不舍的情绪。

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接着三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作者设帐饯别的过程始终心情低落,而当留恋之情正酣正浓时,却不得不被远行的催促打断,留恋伤感容不得畅快抒怀,愁绪更增。

接着两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最后三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交代了痛苦的原因:这里,人们可以想象这时兰舟已向南驶去,柳永正坐在船舱里出神。当他一想到目的地还很遥远的时候,不禁抬眼望去。暮色苍茫,楚夭辽阔,他更加愁闷起来。

这首词的下片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起首三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写作者的感慨: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这是从个人的离别之苦推及到一般人,俯仰古今,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有力。

接着三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作者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世人称道,成为名句。

最后四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画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后世人对柳永的这首《雨霖铃》评价很高。他们认为,首先这首词的艺术手法相当高: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用白描手法写景,“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托物言情,展现情思,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

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柳永北宋

更多文章

  • 王昭君有什么事迹?有哪些歌颂王昭君的诗作?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昭君,西汉

    历史上有一位弱质女子,她为了民族大义而忍辱负重,后世文人墨客纷纷写下歌颂她事迹的诗篇。下面跟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我们这里要说的弱质女子是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历史故事《昭君出塞》的主角,一个为了民族大义而甘于忍辱负重的伟大女性。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34年,匈奴

  • 三首《春残》诉说着作者不同的恨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春残》,唐朝

    不同诗人创作的三首《春残》,都诉说了刻骨铭心的痛,下面跟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在静谧午夜里徘徊,带着空灵感觉,品味那份寂寥与静好,人活一世,所谓何求?心静若水间借得素笺淡墨,拈一抹幽香墨韵,挥写纯白友色,心语相约,笔痕流行处,真情流露,用心抒写情怀笔调,自觉心如明镜台,人间自是情多。人生痴愚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属于寓言体或比体,婉曲耐味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贺的《马诗二十三

  • 水浒传中的三个未解之谜都是什么?头陀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水浒传,宋朝

    《水浒传》描写的便是在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征四寇,灭叛党,最终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金圣叹点评水浒的时候,提出了其中三个未解之谜:“不曾见栾廷玉如何死,与前文史进寻王进不见,张青店中头陀不知何人,三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

  • 杜甫《登高》: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一下跃然纸上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杜甫,《登高》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

  • 谢灵运《岁暮》: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谢灵运,《岁暮》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秘书郎谢瑍之子,母为王羲之的外孙女刘氏。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兼通史学,擅长书法,翻译

  • 李白《冬日归旧山》:有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白,《冬日归旧山》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白的《冬日归旧山》,一起来看看吧!冬日归旧山李白〔唐代

  • 张养浩《一枝花·咏喜雨》:在元代散曲中属于难能可贵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张养浩,《一枝花·咏喜雨》

    张养浩(1269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弟张九皋第23代孙,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其作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山坡羊·潼关怀古》等。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养浩的《一枝花·咏喜雨》,一起来看看吧!一枝花·咏喜雨张养

  • 《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李颀所作,将“别”与“思”有机结合在一起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颀,唐代

    李颀,唐朝时期官员、诗人,曾担任新乡县尉,后来辞官隐居。与王昌龄、高适、王维的人交好,尤擅七言边塞诗。下面跟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颀所作的《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吧。皆言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可是又有谁知道“人生自古伤别离”,所以最好的离别话语当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