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历史故事?
1、马厩失火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了朝回来,连忙问:"没有人受伤吧?"而不问马怎么样。爱人重于爱马,仁的表现淋漓尽致,这是孔子的可爱。
《论语》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老而不死
古人所谓的"坐",是指双膝着地,臀部置于双脚上。而原壤这个人呢,不懂规矩,想我们现在平常的坐姿一样,盘着两条腿坐在孔子的对面。孔子当然很生气,因为他向来对礼节有颇高的要求,于是孔子对他说:"你这个人啊!从小就不懂礼节,长大了也无所作为,亏你还活到这么老,你真是个贼啊!"骂完了还不算完,他老人家还拿起手杖打原壤的小腿。这么老的人了他也下得去手去打人家,可见孔子是因爱他而怒其不争而恨他了!
《论语》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3、孔子畏匡
匡这个地方的人误把孔子当成了阳虎(阳虎当时是一个强盗的形象),要追他打他,孔子害怕,就逃跑。稳定下来后,弟子颜渊慢了一拍,从后面赶了回来。孔子对他说:"我还以为你死掉了呢?"孔子这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表达他爱护弟子的情感的,他是怕弟子被匡人抓到了。而颜渊也颇懂幽默,就回答老师说:"你老人家还在呢,我哪里敢死啊?"有其师必有其徒啊。老师可爱弟子也跟着可爱起来了。
《论语》原文: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出生的真实历史和传说故事?
关于孔子的诞生,在曲阜一带流传着很多传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颜征在成婚以后,为了继承祖庙香火,经常去尼山上祈祷。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当他们象往常一样祈祷下山,在一个山洞里休息时生下了孔子。后人把这个山洞叫着“坤灵洞”,也叫“夫子洞”。经过历代不断地修缮,“夫子洞”和尼山孔庙至今仍完好无损。
孔子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学习之路:孔子自幼好学,喜欢读书。他自幼好学,曾通过阅读《大学》、《中庸》等经典书籍来学习。他还曾经在鲁国的一所小学校里教学,他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了他的朋友和助手。
颜渊: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人名叫颜渊,他是一个性格温和、勤奋好学的人。孔子曾经对颜渊说:“如果你继续学习的话,你将会成为一名像我一样的君子。”
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和叔齐是一对兄弟,他们不喜欢战争和争执,认为纷争和战争是不道德的,于是他们决定不参与战争,不追求权力。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走上了一条通往道德和责任的道路。
子路的故事: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性格坚定、勇敢,善于交际。一次,子路在道路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被一车夫所骗,以为只要给他一些钱就可以让他的车子停下来,于是他给了车夫一些钱,但是车夫却并没有把车子停下。子路看到这种情况,他坚定地告诉车夫,不应该欺骗别人,而应该诚实对待。车夫感激子路的话,他也因此受到了其他车夫的尊敬和信任。
以上是关于孔子故事的一些例子。这些故事表现出了孔子的品质、思想和道德,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教育家和思想家的重要性。
孔子的文化历史?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始创于1989年9月,其前身是孔子诞辰故里游,该活动主要是以纪念孔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达到纪念先哲,交流文化,发展旅游,促进开放,繁荣经济,增进友谊的目的。融经济、文化、旅游、艺术、学术、经贸、科技活动于一体,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孔子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的外貌故事?
庄子外物》记载,楚国隐士老莱子的弟子外出打柴,回来告诉老莱子,说路上遇到一个人,(“修长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上身长,下身短,伸颈驼背,耳朵还往后翻,却目光敏锐,一副心系天下的样子。他是谁呀?
相貌,神态这么奇怪!
老莱子说,是孔丘啊。
孔子的故事赏析?
大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本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地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这么一位伟大人物而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是因为他谦虚好学。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称得上聪明。聋的人就报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一个增长知识得胜机会,孔子的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使我这个与他相逢两千五百多年的少年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为此不知挨了多少批评,但总该不了。我上课不愿意认真听别人发言,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失去了许多增长见识的机会。
影响了自己的进步。从孔子身上,我懂得了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骄傲自满是学习上的最大障碍。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将成为我前进的指路明灯。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的文明做贡献,还因为他能勤学苦读。孔子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地担当起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压倒,而是更刻苦地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孔子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会永远激励我前进。
我要以勤奋、刻苦、顽强的精神,战胜困难,成为一个有作所为的人。
孔子的小故事?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扩展资料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孔子戒尺的故事?
孔夫子行教的那个年月戒尺的名字,叫做“夏楚”,念作“jiǎchǔ”。
在《礼记学记》里面,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这玩意儿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夏”,通假字就是“()”,是一种树木的枝干;另一个是“楚”,其实就是“荆条”,在古代这两个字相通。古代的老师用这两样东西“收其威”,说白了就是用这两样来打学生,让学生老老实实,别跟老师这儿犯浑。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子路的学生。子路年龄大,而且最是好勇斗狠,年轻的时候“尝陵暴孔子”,估计除了语言暴力,可能还动过手。但是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翻译过来就是,孔子用儒家的礼仪“感化”了一下子路,子路最后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去当孔子的弟子,从此老老实实地挨教鞭。
孔子孝顺的故事?
孔子主张孝顺和仁义,但更强调言行一致。
这一段主要介绍一种考察一个人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的办法,也就是通过一个人在有父亲监管的情况下,和没有父亲监管的情况下是否一致,来确认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只是我觉得以是否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来确认一个人是否孝顺的观点值得推敲。这是将父亲的意志凌驾与儿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观点,是应该否定的。是否需要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或父亲生前指定的道路,应该根据这个志向本身是否正确,以及是否依然符合变化了的环境,而不能只因为是父亲决定的就不能改变。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当钢琴家,这个理想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就将这样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钢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份和条件,残酷地强制孩子练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说孩子不孝顺,这是极端错误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对真正的仁爱和孝顺的背叛。孝顺的基础我觉得应该是仁爱,是指孩子对父母的仁爱,而仁爱的基础应该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应该是相互的。
孔子精益求精的故事?
孔子拜师------精益求精鲁班拜师------精益求精宋、元时期的画坛,花鸟、山水基本上占统治地位,尤其是宋代的画院,是由于宋徽宗赵佶本人喜好书画,因此特别提高了当时画院画家的地位.由于皇帝本人的书画水平是相当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