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历史故事?
1、马厩失火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了朝回来,连忙问:"没有人受伤吧?"而不问马怎么样。爱人重于爱马,仁的表现淋漓尽致,这是孔子的可爱。
《论语》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老而不死
古人所谓的"坐",是指双膝着地,臀部置于双脚上。而原壤这个人呢,不懂规矩,想我们现在平常的坐姿一样,盘着两条腿坐在孔子的对面。孔子当然很生气,因为他向来对礼节有颇高的要求,于是孔子对他说:"你这个人啊!从小就不懂礼节,长大了也无所作为,亏你还活到这么老,你真是个贼啊!"骂完了还不算完,他老人家还拿起手杖打原壤的小腿。这么老的人了他也下得去手去打人家,可见孔子是因爱他而怒其不争而恨他了!
《论语》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3、孔子畏匡
匡这个地方的人误把孔子当成了阳虎(阳虎当时是一个强盗的形象),要追他打他,孔子害怕,就逃跑。稳定下来后,弟子颜渊慢了一拍,从后面赶了回来。孔子对他说:"我还以为你死掉了呢?"孔子这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表达他爱护弟子的情感的,他是怕弟子被匡人抓到了。而颜渊也颇懂幽默,就回答老师说:"你老人家还在呢,我哪里敢死啊?"有其师必有其徒啊。老师可爱弟子也跟着可爱起来了。
《论语》原文: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历史文化人物故事?
李客没有当过官,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大商人,对家里的子弟要求很严。
李白是李客第12个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学习又十分刻苦,李客非常疼爱他,而且精心培养他。
李白5岁时,李客就指导他诵读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辞赋,并常对他说:“孩子,你要为我们李门争气,希望你将来也成为司马相如那样有成就的人。”李白把父亲的殷切期望铭记在心,立志做一个超过司马相如的文学家。
李白10岁那年,开始动笔学习辞赋,创作非常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他想到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有一次逃学回来,经过一条小溪,见一位老大娘在溪旁磨铁杵(舂米的工具)李白问老大娘磨它做什么,老大娘回答说:“磨成针。”李白想,我学习辞赋,只要有这个精神,超过司马相如是不会有问题的。李白按照这个意愿,勤学基础练。
一天,他经过几次修改,把一篇辞赋写好了,便兴冲冲地送给父亲看。他自认为写得不错,一定会得到父亲的夸奖。
不料,父亲读了以后,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这篇赋写得太差了,既无气势,又乏文采。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应当继续努力。”李白点了点头:“一定按照父亲的要求办。”
回到书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炉中烧了。然后重新构思,重新创作,连续拟作了三次,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写成比较满意的两篇,即《拟别赋》、《拟恨赋》。《拟别赋》后来散失了,《拟恨赋》还保留着,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编的《李太白集》中。
红山文化人类历史?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辽西北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朝阳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松岭山脉及努鲁尔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共同签署了《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宣布将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
孔子出生的真实历史和传说故事?
关于孔子的诞生,在曲阜一带流传着很多传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颜征在成婚以后,为了继承祖庙香火,经常去尼山上祈祷。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当他们象往常一样祈祷下山,在一个山洞里休息时生下了孔子。后人把这个山洞叫着“坤灵洞”,也叫“夫子洞”。经过历代不断地修缮,“夫子洞”和尼山孔庙至今仍完好无损。
孔子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学习之路:孔子自幼好学,喜欢读书。他自幼好学,曾通过阅读《大学》、《中庸》等经典书籍来学习。他还曾经在鲁国的一所小学校里教学,他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了他的朋友和助手。
颜渊: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人名叫颜渊,他是一个性格温和、勤奋好学的人。孔子曾经对颜渊说:“如果你继续学习的话,你将会成为一名像我一样的君子。”
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和叔齐是一对兄弟,他们不喜欢战争和争执,认为纷争和战争是不道德的,于是他们决定不参与战争,不追求权力。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走上了一条通往道德和责任的道路。
子路的故事: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性格坚定、勇敢,善于交际。一次,子路在道路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被一车夫所骗,以为只要给他一些钱就可以让他的车子停下来,于是他给了车夫一些钱,但是车夫却并没有把车子停下。子路看到这种情况,他坚定地告诉车夫,不应该欺骗别人,而应该诚实对待。车夫感激子路的话,他也因此受到了其他车夫的尊敬和信任。
以上是关于孔子故事的一些例子。这些故事表现出了孔子的品质、思想和道德,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教育家和思想家的重要性。
孔子的文化历史?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始创于1989年9月,其前身是孔子诞辰故里游,该活动主要是以纪念孔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达到纪念先哲,交流文化,发展旅游,促进开放,繁荣经济,增进友谊的目的。融经济、文化、旅游、艺术、学术、经贸、科技活动于一体,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孔子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的外貌故事?
庄子外物》记载,楚国隐士老莱子的弟子外出打柴,回来告诉老莱子,说路上遇到一个人,(“修长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上身长,下身短,伸颈驼背,耳朵还往后翻,却目光敏锐,一副心系天下的样子。他是谁呀?
相貌,神态这么奇怪!
老莱子说,是孔丘啊。
孔子的故事赏析?
大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本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地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这么一位伟大人物而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是因为他谦虚好学。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称得上聪明。聋的人就报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一个增长知识得胜机会,孔子的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使我这个与他相逢两千五百多年的少年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为此不知挨了多少批评,但总该不了。我上课不愿意认真听别人发言,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失去了许多增长见识的机会。
影响了自己的进步。从孔子身上,我懂得了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骄傲自满是学习上的最大障碍。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将成为我前进的指路明灯。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的文明做贡献,还因为他能勤学苦读。孔子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地担当起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压倒,而是更刻苦地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孔子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会永远激励我前进。
我要以勤奋、刻苦、顽强的精神,战胜困难,成为一个有作所为的人。
孔子的小故事?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扩展资料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孔子戒尺的故事?
孔夫子行教的那个年月戒尺的名字,叫做“夏楚”,念作“jiǎchǔ”。
在《礼记学记》里面,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这玩意儿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夏”,通假字就是“()”,是一种树木的枝干;另一个是“楚”,其实就是“荆条”,在古代这两个字相通。古代的老师用这两样东西“收其威”,说白了就是用这两样来打学生,让学生老老实实,别跟老师这儿犯浑。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子路的学生。子路年龄大,而且最是好勇斗狠,年轻的时候“尝陵暴孔子”,估计除了语言暴力,可能还动过手。但是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翻译过来就是,孔子用儒家的礼仪“感化”了一下子路,子路最后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去当孔子的弟子,从此老老实实地挨教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