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青史留名,他们的后代都如何呢?
三位晚清名臣可以说是功勋卓著了,但是他们的后代不是全都是很好的,以下来分别说一下三人后代的情况。
左宗棠:左宗棠一生中共育有四子四女,四个儿子分别是左孝威、孝宽、孝勋和孝同。四个女儿分别是左孝瑜、孝琪、孝琳、孝。长子左孝威在左宗棠平定新疆期间去探望父旦洞亲,因为感染风寒,最后因病去世。次子左孝宽是个郎中与身居兵部主事的三子左孝勋和官至江苏提法使,在辽宁边关统帅大军的四子左孝同均是死因不详。左宗棠的几位女儿都是非常有才情的女性,她们每个人都留有一部诗集。至于其他后代大都是我国伍穗的著名医生、学者。
曾国藩:曾国藩这一生只有两个夫人,长大成人的共有二子五女,其子女多早逝且命运悲惨,长子曾纪泽,是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在清与沙俄签订条约的时候自告奋勇出使俄国。次子曾纪鸿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但是因为操劳过度,才33岁就去世了。长女曾纪静29岁的时候因为抑郁而死;二女曾纪耀精通外语,39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三女在婆家受虐待,生活悲惨。四女儿因其丈夫早逝自己也郁郁而终。五女儿嫁入聂军门家中,生活幸福而且活到了九十多岁。
李鸿章有三位妻子,育有两子一女,还有一个过继来的儿子。大儿子李经方曾经出使日本,也担任过英国大使,当过驻美参赞,之后因社会环境变故弃官从商,定居海外。次子李经述是一个三流诗人,爱好作诗,不出名,每天就是吃老本。三子李经迈是名商人,还担任过出使奥国钦差大臣,喜腔迟卜欢收集古董,最后成为了一个著名收藏家,之后定居在了海外。女儿嫁给了张佩伦,而且李鸿章的增外孙女就是张爱玲。后代多居于海外。
他们的后代跟他们的成就肯定没办法相比,但是基本上都差不了,尤其是曾国藩,他曾经写的曾国藩家书影响了很键简铅多人,稿好自然也会对教育自己的后代有非常大的用处,所以咐神有着这样严格的家风,后世子孙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过得都算是不错的。
不管是他们的儿子还是女儿,都成为了很厉害的人物,在自己所在的时橘李没代做出了一份贡献。圆纳非常扰迅的伟大。
李鸿章的大女儿性格叛逆不羁,极其的崇尚婚姻自由,她嫁给了一个快四十岁的中年男人
李鸿唤告章此悉的后人已经开枝散叶的遍布了全世界,都各自有了不同的发展,有进入政治界的,也森链乎有进入科学界的。
历史中有哪些将军的后代是青出于蓝的?
古代将门往往是从某一时期的开国功勋说起,比如北宋较为有芹带举名的将门曹氏,虽然是起于五代的豪族门阀,但真正列为将门的,还是为北宋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曹彬。曹氏一门也就是在曹彬时期出现高光,其后人在军事上的建树都很高,但地位一直无法超越曹彬。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正常,真正想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并不多。
要说北宋时期,可能最出名的将门是杨家,但历史上的杨家并没有小说那么精彩,而且不管有无家谱记载,小嫌碧说总喜欢将忠义杨氏武将都归到北宋的杨门,比如《说岳全传》里的抗金名将杨再兴。其实北宋杨家将最高光的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人,其中杨业的功绩没有名声大,毕竟是边境不可多得的具备抗辽经验的将领,人称“杨无敌”,而陈家口一战惨烈殉国,使其成为忠义的象征,北宋朝廷也是追以太尉、中书令、大同节度使。
杨业就是杨家将的鼎峰,其后代虽然立下诸多战功,但历史地位比不上杨业。宋真宗评价杨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意思很明显,夸他有杨业的风格。杨延昭一生最高做到高阳关副都部署,这个官职是掌一路或数路军旅屯戍、营防守御政令,以观察使以下充任,也就是宋英宗以后的副都总管。这与他老爹杨业的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还差了一截。杨文广也一样,战功赫赫,但名气地位也都不如爷爷杨业,所以杨家开局即巅峰,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但要把后汉杨弘信也算作这一将门的开创者,那么杨业以后的三代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前有忠义杨家将,后有精忠岳家军。相比较杨家开国功勋而言,岳飞算是北宋时期的中兴名将,他虽不是将门之后,但他的后人却有高光的表现。可能有人说姓岳的就不可能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岳飞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说其第十九世孙岳九皋和岳九德,他们二人在明朝一个担任御史,一个担任尚书,皆官居一品,位极人臣,这二位是文官,所以不能以将军论。
但到了清朝,其二十一世孙岳钟琪的功绩其实并不比岳飞差。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岳飞的功绩受到南宋朝廷政策影响被扼杀了,也就是说岳飞即使如战神一般,但功亏一篑,战功的实际转化率较低。而岳钟琪在罗卜藏丹津、准噶尔部伊犁地区、大小金川、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等战役中功勋卓著,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实际战功转化率更高一筹,乾隆帝赞他为“三朝武臣巨擘”。从这个角度说,岳钟琪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北宋开国将门中,还有呼延赞一门,呼延将门的后代与杨家不一样。往前追溯,此一门在前赵有大将军呼延晏、镇东将军呼延谟;在后周有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寿廷。呼延赞算是此将门之中出现的第三代,但他也只是官拜刺史和团练使,这多少与宋朝重文轻武的体系架构有关,所以呼延一门虽名将辈出,却难以掩盖一代不如一代的尴尬。
历史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易做到,但有很多后辈功勋与祖上难分伯仲的,比如秦国名将蒙骜,以及他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三代人都建立了很大功勋。蒙骜是为秦国东出打基础的重要人物,他对韩赵魏的征伐使秦国得以建立三川郡和东郡,将秦与齐诡异的连在一起,是远交近攻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蒙武则是王翦第一次伐楚的副将,项羽的祖上名将项燕就是在这一战中被蒙武斩杀的,二度行备伐楚时,蒙武依然是跟随出战,灭亡楚国后活捉了楚王。蒙恬的功绩则体现在出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后修建长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可以说祖孙三代的功绩各有特色,难分伯仲。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比较多见,比如西汉开国将领周勃,他的后代里就有周亚夫,此二人的功绩也无法以一个标准去衡量。再有如开国功勋夏侯婴,其后代里有三国时期的夏侯⑾暮钤ǎ庖裁环ǚ乓黄鸨冉稀
历史上也有因父亲恩荫,造就了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如西汉的李敢,乍一看,有人都不知道李敢是谁,但要说李广,知道的人就多了去了。但历史上令李广出名的并不一定是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而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辈子征战沙场未能封侯,最后一次远征机会中,又因迷路错失立功的机会,因此自杀谢罪,所以也留下了李广难封的遗憾。
李敢就是李广第三子,公元前119年,李敢以校尉的身份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因夺左贤王鼓旗,被赐爵关内侯,这是李广一辈子都未得到的爵位,所以说李敢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夺旗、先蹬、斩将这类战功不至于让一个小小的校尉封侯,这里就是西汉朝廷对李广功绩的考虑,以李广恩荫至李敢,所以这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分量就不那么高。
要说绝对凭借功勋超越祖辈的,还得属项羽、赵匡胤这类开辟新朝的人。项羽就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赵匡胤则是后周禁军将领赵弘殷之后,此二人都是将门之后,功绩自不必说,远远超过了祖辈。其实除了这类人,并不好区分何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功绩?比名气?比官爵?那么马超之于马援、文鸯之于文钦、宇文化及之于宇文泰怎么比?如若再打破父族概念,李靖与舅舅韩擒虎孰高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