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油粑粑
相传许多年前,靖港一位摊贩经熟人介绍到长沙南门口,架起行头炸葱油粑粑。
飘散的香气吊人口味,立刻把长沙城里人吸引来尝新鲜,几乎爽翻了半个长沙城!
由此一传十十传百,靖港葱油粑粑摊前的食客从早到晚络绎不绝,靖港葱油粑粑由此在长沙城里扎下了根,仿制者满城皆是。
后来,小吃名店火宫殿把那位靖港师傅找了去传经送宝,从那以后,火宫殿除臭豆腐之外又多了一样招牌小吃。
原来,葱油粑粑的祖师爷来自美丽的靖港古镇。
(内容来源于一个爱讲故事的美食号:一勺味觉ID:iyisool)
东坡肉(红烧肉)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市东坡区,江湖人称苏东坡,北宋响当当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举国闻名的美食家,和他老爹苏洵、老弟苏辙是历史上牛逼哄哄的“三苏”组合。
好吧,换个说法,就是那个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凉粉、东坡炸牡丹、东坡酥的苏大诗人苏东坡,对了,他还逢人推荐他爱吃的竹笋焖猪肉。
他创造料理的速度堪比爱迪生的发明速度,斗胆称之为东坡速度,这位宇宙美食家一生涉猎的美食太多。
每道美食都像是他的孩子,我们这期先聊聊他的大儿子东坡肉。
聊到东坡肉,自然绕不开他的那首诗: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释:
铛:音chēng,烙饼或做菜用的平底浅锅。
罨:音yǎn,掩盖,掩覆。
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简单翻译一下: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吃货苏轼。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红烧肉的做法,洗干净锅,放一点点水,文火慢慢煮,不要着急,一定要等煮烂了,煮烂了敲好吃!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的猪肉好棒啊!价格又便宜有没有!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每天早上起来吃两碗(说起来大早上吃热量这么高的东西真的好么……),好过瘾啊!
我吃好喝好神仙老子管不着,哈哈!
这首猪肉颂就写在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地区)的时候,按说心情很糟的,结果吃点肉就开心了,嗯,典型的吃货。
那当时是个苏东坡面临的是个什么情况呢?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各位大臣上表弹劾苏轼,认为他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不当,有讥刺朝政之嫌。
所谓“乌台”,就是御史台,里面种的几乎都是柏树,又称“柏台”。时常有乌鸦在柏树上栖息筑巢,因此又名乌台。此案也就被叫做“乌台诗案”了。
当年三月,苏东坡恰逢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简简单单地例行公事,表达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聊聊当今的皇恩浩荡,但他最后又来了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新进”和“生事”二词是当时实行的王安石变法的敏感词汇,被朝中大臣抓了字眼。
这事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背景,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反对新法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是很不利的,所以朝中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大臣早就视他为眼中钉了。
因为《湖州谢上表》,他们立刻抱团怼苏东坡,后来就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了,要搁在唐朝,这可是地方军队统领者,但在宋朝则是闲散不管事的八品散官,常授的还有节度行军司马、节度副使和州别驾四种。
就在这种窘境之下,苏东坡还闲情雅致地发起了一场复兴猪肉的革命,因为当时宋代猪太多了,当地的老百姓都不稀罕吃了。
苍天啊,这个大吃货的心是有多大啊。
据说是苏东坡与朋友下棋,忘了炉上炖着猪肉,结果误打误撞发明的,真是会玩。
话说回来,其实不止乌台诗案,苏东坡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如意,说到底他还是个文人性情,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在朝堂上乱说话,所以经常触怒龙颜,或者得罪同僚,于是便数次被贬官。
一般人被这么祸害,早就死了,不过苏东坡倒是看得很开,正好借着被贬的机会四处游历,大吃特吃,得啥吃啥,从不挑食。
不但吃,还作诗作词,还发明新的菜肴,用美食填补官场上的空虚寂寞冷~
托苏大吃货的福,才有了如今的东坡肉,而现在的东坡肉呢,讲究选择上好的五花肉,经过大火沸煮,再加冷水去沫,然后再大火沸煮之后文火慢炖而成。
东坡肉汁多肉嫩,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入口带有淡淡的甜味,可谓色香味俱全,任你是面对肥肉如何的岿然不动,也很难抵御这样美味的诱惑。
那哪里的东坡肉最好吃呢?这首诗其实已经给了答案,黄州好猪肉,即现在的湖北黄冈。
除了盛产让全国学子闻风丧胆的黄冈中学试题之外,如苏东坡所讲,那边的红烧肉也是好吃得飞起。
(内容来源于一个爱讲故事的美食号:一勺味觉ID:iyis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