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要了解中国历代历史,可以看哪些影视剧作品?
通过影视剧,永远不可能学到历史。但是好的历史影视剧会激发你去读原著,学历史。
尤其记住,在没有多少一定历史基础时就看《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之类的神剧。这两部剧以论带史,容易让人先入为主。
可以看《汉武大帝》《雍正王朝》这类叙事为主的通俗正剧,虽然这两部戏的帝王史观常被诟病,也有不少情节与史实不符,但随着你历史知识的丰富,修正观念并不难。
对历史有真正兴趣的,以上都不推荐,要去看专题记录片!
先推荐我喜欢的历史纪录片(偏军事征战的,大部分有免费资源)。
《三星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海昏侯》短命皇帝刘贺的故事
《复活的军团》大秦能一统天下的秘密
《楚国八百年》我蛮夷也!其实最后一统天下的是楚人
《喋血长平》杀人魔王白起
《商鞅变法》百代皆行秦王政的起点
《中山国》战国时代游牧部落的挽歌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了解秦汉的霸道
《汉匈之战》
《河西走廊》荡气回肠,两个个民族的史诗!
《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
《澶渊之盟》宋朝的笑话,寇准的悲剧
《南宋》一个偏安王朝的文艺范
《船政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和清末海军
《淮军》李鸿章的一生
《幼童》清末留美幼童的故事
《戚继光》
《百年中国》系列
《大上海》上海开埠到今天
另外,中国历史文化名人都拍了专题纪录片,从孔子、老子、孟子到玄奘、徐霞客,有兴趣可以搜来看。
对大历史和朝代有了解后,可以找央视探索发现的考古系列,看一些历史微观的考古内容。
二、有哪些高质量的关于中国历史的纪录片?
数据告诉你哪些是高质量的历史纪录片。
我爬取了B站2020年最新的所有历史纪录片,一共734部,整理成了excel,来看看哪些是你值得看的纪录片吧。
排名分四个维度进行,分别是:播放量、投币数、弹幕数、评价人数
每个维度取前50部纪录片
B站纪录片整理资源获取戳这里>>纪录片整理|excel获取链接<<
一、播放量前50的历史纪录片
二、投币数前50的历史纪录片
三、弹幕数前50的历史纪录片
四、评价人数前50的历史纪录片
感谢阅读
B站纪录片资源获取戳这里>>纪录片资源|excel资源链接<<
三、想找点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视频来看,请问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今年央视春晚舞蹈《只此青绿》爆红,不由得让人回忆起河南卫视牛年春晚的爆款舞蹈《唐宫夜宴》。
大国之潮,跨越古今。如今新国潮的兴起,关乎热爱,关乎情怀,也关乎一代人的文化自信。五千年的时空宝藏在新国潮的刺激下,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美学唤醒,文化基因已经成为锻造品牌力的新锚点。
引言
“唐代在建筑方面的成就,首先就是个别建筑组群在造形上是以艺术形态来完成的整体;雄宏壮丽的形象与华美细致的细节、雕塑、绘画和自然环境都密切地有机地联系着。以世界各时代的建筑艺术所到达的程度来衡量,这时期的中国建筑也到达了艺术上卓越的水平。”林徽因
01唐朝美学
一、肖像盛行,山水寄情
唐人因为国事强盛,到长安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很多,个个形貌特殊,服装也具有异国风味,构成很有趣的画面。唐代「职贡图」清晰记载了当时胡人的样貌和进贡的情形,也含有宣扬国威的意思在内。如果是现代,大概就会相机或者录像机来拍摄了。到唐玄宗以后,宣扬国威的政治画和历史画比较少了。新兴起的是张萱、周这些宫廷画家画的仕女图了。
从「游春图」和「明皇幸蜀图」来看,唐代“青绿山水”完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初步结构,山水画从陪衬地位到主流的漫长演变过程。从根本上开创了不同于其他民族“风景画”的视野,使中国的“山水画”更近于哲学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更具备川流不息的宇宙意义,更接近中国人所说的“江山”与“天下”的辽阔胸襟,而很不同于物质层次的风景仿真。
二、感官煽动,诗意淡雅
因为有稳定的规则作为基础,唐代美学上的大叛逆才不流于粗野浮器。三彩器以缛丽、迸射的色彩在盛唐一枝独秀,给我们探索唐朝美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盛唐妇人佣体现着唐代贵族美学,有丰满与瘦细两种,前者为宫廷贵族仕女,后者多为歌舞伎。她们装束大胆艳丽,一方面,说明着唐代宫廷贵族豪奢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也的确呈现了那崇高雄健自由的时代女性的地位风貌。
唐代女子的妆容,在仕女画中历历可见,包括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等几大步骤。仅眉毛这一项,就有几十种眉型之多,最具唐妆特色的是《簪花仕女图》中的蛾眉,又名“桂叶眉”,眉形阔短而粗,多将眉剃净后再描绘,眉头圆尖,眉腰粗浑上扬,眉梢尖椭,雍容之中亦显英气。
唐王朝对魏晋以来的书法做了整合和提炼,形成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伟大书法矩阵,并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可供遵循的书法规则。有法则必有反叛,“巅张狂素”正是书法美学背叛正楷的运动。张旭、怀素的草书,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不平有动于心,必有草书焉发之,其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唐三彩:象征大唐盛世的珍奇艺术
唐三彩并不起源于唐朝而是起源于南北朝,在南北朝就已经有了烧制技术,但是在当时却没有流行起来,主要是对工艺的要求以及花费比较巨大,但是到了唐朝之时,物阜民盛,百姓比较有钱,愿意将银钱花在这种技艺上。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
唐三彩中动物佣造型较多,显然是通过丝绸之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异域动物形象十分突出。如狮子俑就受到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甚至有狮子带翼的形象出现,与萨珊王朝的银器造型很像,如出一辙。更典型的是骆驼佣,作为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产物,具有强烈的西方文明特征。这尤其体现在造型上,如洋马、中亚种的双峰驼,都呈现出英姿飒爽的状态,让我们看到通过丝绸之路,唐朝与西域的紧密联系。
而象征着繁华大唐世界的三彩器,随着门阀的没落,科学兴起,唐代感官上的繁华绚灿逐渐转化为从外到内静观的意境淡远。
王维是中国“文人画”的创始者,在他的时代,青绿色、重着色的、装饰性的绘画,转向过渡为单色的、水墨的、更为主观和叙情诗意的文人绘画了。从他的「伏生授经图」便可以看出。王维晚年隐居,写了很多歌咏山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淡墨山水在千年之后仍然延续。
三、晕染与线条的起承转合
民间画工活泼的表现与创造力都成为大唐美术的新起点。
吴道子是唐玄宗时期的画家,是制作壁画的画工出身,后被玄宗征召入宫廷,授以官爵。吴道子的表现技法比较自由。敦煌壁画中的「维摩居士」可以看到吴道子功力深厚的线条,脱离了印度晕染的技巧,重新从书法线条中找到了依据,画中人物都用线条勾勒,线条非常生动有力,在很大的壁画上,几尺长的线条,好像被风吹动,在空中飞扬。所以,吴道子画的线条也称为“吴带当风”。
中晚唐的缛丽艳之美到了极致,而这缛丽要逐渐为淡雅的美学替代,中国美术要起质的变化,主题从人物转为山水,色彩从艳趋于水墨,境界从缛丽变为空灵,技法从晕染转为流动的线……一切都在变局之中,过度骄矜自大的“人物“要重新被放回到盛大的宇宙山川中去衡量,唐的雄伟、灿烂、繁复,要转成宋的幽渺、内省、静定了。
02唐朝建筑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亦进入到一个成熟时期,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这一时期的建筑不仅对后来中国建筑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对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建筑风格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中国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仅剩三座,均位于山西省,按照营造时间早晚排序,依次为南禅寺大佛殿、广仁王庙、佛光寺东大殿。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总的来说唐朝建筑可以归纳出以下六点:
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代中原地区的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大兴城基础上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唐代的建筑组群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大型廊院组合复杂,正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转角处和庭院两侧又有楼阁和次要殿堂,并有横向扩展的建筑组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纵向庭院各一至二组,而在个组之间之夹道来解决交通和防火问题。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
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像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木构建筑一眼看上去给人的印象是:结构简单,朴实无华,雄伟气派。它的造型特点主要包括:
1、斗拱硕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
2、简单而粗犷的鸱吻。鸱吻就是房屋屋脊两端的一种装饰物,唐代木构建筑的鸱吻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
3、屋檐高挑。唐代木构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翘起,而且屋檐通常分为上下两层。
4、屋瓦呈青黑色。唐代的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三种。灰瓦较为疏松,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质地紧密,经过打磨,表面光滑,多使用于宫殿和寺庙上。
5、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收分),体现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6、色调单一。唐代木构建筑所包含的颜色不会超过两种,一般均为红白两色或黑白两色。
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职业化程度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为“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唐朝木建建筑达到顶峰的同时,对砖石建筑的推动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朝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唐代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