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研究生考察北京石经山,发现一座石碑,碑文内容惊得他目瞪口呆:山上石洞藏有佛祖舍利!
1981年3月,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研究生罗,为了撰写毕业论文,只身一人来到北京石经山进行考察。
这石经山素有“北京的敦煌”之称。1400多年前,隋朝高僧静琬担心灭佛运动再次发生,手写佛经全部化为灰烬,便在石经山上凿了九个石窟,然后将佛经刻在石块上,藏于石窟之内。静琬穷极一生,刻经数百块之多,在他去逝后,后人不断继续着他的这项事业。到了明朝,石经山石刻佛经数量已达15000多块,此山由此成为研究佛学和佛教历史的宝库。
对于石经山这个北方佛教圣地,罗自然不是第一次来,不过此次在石经山上的惊世发现,却是他哪次都无法比拟的!
由于石经山山势陡峭,罗当时爬至半山腰,汗流浃背,粗气直喘。他当时环顾四周,想找块石头歇歇脚,谁料意外发现路边的荒草丛里竟躺着一块石碑!
因为职业的原因,罗对石碑格外敏感。他心怀好奇,走近一瞧,这块石碑破旧不堪,上面裹着一层厚厚的泥土,看上去很有些年头了。
罗当时以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墓碑,谁料将碑上泥土擦干净一瞧,碑上的文字惊得他目瞪口呆!
碑文记载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高僧达观在石经山上最大的石窟雷音洞礼佛时,意外发现一块青石板下面似乎是空的。他揭开石板一看,下面竟藏着一方青石石函,石函上竟然刻文说,里面装有三颗佛舍利!
达观和尚激动不已,打开石函,发现里面有一方汉白玉石函,汉白玉石函里又是一方银函,银函又套着一方金函,金函里还装着一个小金瓶。打开这最后的小金瓶,里面赫然出现三颗米粒大小的佛舍利!
当时读完碑文,罗内心的激动,不亚于400年前的达观和尚。这佛舍利是释迦牟尼火化后遗存的固体物质,向来被视为佛教至宝。若碑文记载属实,此事毕必将引起巨大轰动。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罗一扫疲惫,马不停蹄赶往雷音洞。抵达雷音洞后,他找来一根木棍开始逐个敲击青石板。突然,佛座后面的一块石板传来了沉闷的回响!罗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难道这就是碑文中说的那块藏有佛舍利的青石板?
罗二话不说,当即用木棍去撬石板。也许是年代太过久远,也许是当年达观和尚特意加固过,当时罗将木棍都撬断了,石板却始终纹丝不动。
转眼天色渐晚,罗不敢在山上逗留,赶紧下山将此事上报给房山县文物管理所。文管所专家得知此事,顿时想起1964年甘肃泾川县大云寺塔基内发现的那件五重舍利宝函!那件宝函从外到内就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玻璃瓶,五重容器大小套置在一起,而在最里层的玻璃瓶内,装的正是14颗舍利!
专家们预感到,这极有可能又是一次佛教界的重大发现。次日一大早,他们迫不及待带着工具,赶赴雷音洞调查。
抵达雷音洞后,专家们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撬开石板一看,下面果真藏有一方青石石函,石函上还刻着36个字: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甲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
眼前发生的一切与碑文记载的一模一样,这令在场专家激动不已。不过专家们当时并没有继续开启石函,他们决定等到夜里12点,再将石函打开。原因是他们想借这个机会,验证一下古书所记载的“子时,见舍利光”的说法,看看舍利子究竟会不会在半夜发光!
众人当时小心翼翼,先将石函护送到山下的云居寺icon内。大伙寸步不离守候石函,到了夜里12点,在众人的见证下,专家打开石函,依次取出套在里面的汉白玉石函、银函、金函、羊脂玉icon函。开启最后一重羊脂玉函后,里面果真出现两颗米粒大小的乳白色佛舍利,旁边还伴着两颗珍珠!
佛舍利当时虽然没有发光,但它们的出现,还是让众人欣喜若狂。不过罗在激动之余,却发现情况不对碑文明明记载的是三颗佛舍利,石函内为何只有两颗?还有一颗究竟去哪里呢?
很快,专家查阅史料,发现《帝京景物略》和《憨山大师梦游集》中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慈圣太后当时得知石经山雷音洞发现三粒佛舍利后大喜过望,当即派人将舍利迎入宫中供养三日,后又将佛舍利还回石经山,并安置于原处!
这慈圣太后正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据史书记载,李太后笃信佛教,被奉为“九莲菩萨”。她将三颗佛舍利迎入宫中供奉,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不过她返还佛舍利时,是否暗中做了手脚呢?
有人坚信,李太后当时肯定悄悄留了一颗佛舍利。他们还提出了证据:碑文记载说,石函最里层装佛舍利的是小金瓶,但考古人员开启时却变成了羊脂玉函,显然李太后一定动过手脚。由于没有发现这方面的任何记载,这一猜测至今真假未知。
留存于世的佛舍利数量极为稀少,而专家考证发现,石经山的这两颗佛舍利,更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两粒佛祖肉身舍利。如今这两颗佛祖肉身舍利与北京八大处的佛牙舍利,以及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并称为“海内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