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有哪些比较经典的故事?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治世,大多国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轻摇赋税,疗养生息,为后面汉武帝的霸业奠定了根基;或者是想到唐朝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政治清明,知人善用,社会安定,为后面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但是很多国人不知道的是,在距现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王朝时,便出现了我国的第一个治世,那便是西周周成王和周康王在位时(约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996年)的成康之治。
话说在那40多年里,社会繁荣,经济发达,周王朝的国力达到空前的鼎盛,甚至因为天下太过太平,这40多年间竟没有使用过刑具。
那么,成康之治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周公摄政
周成王是武王姬发的儿子,当武王姬发去世时,周成王尚且年幼,所以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来辅助成王。周公旦这个人可谓是个文武全才,可以说西周初立,能够在乱世中稳定下来,周公摄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借助平定三监之乱,消除了殷商遗民反叛的威胁。建东都洛邑,迁殷商顽民于此,严加控制;封纣王兄微子启于殷商旧都,是为宋国,依靠殷人治殷,分割了一部分殷民的势力;封自己的六弟康叔于殷商朝歌,是为卫国,管理一部分殷民;封自己的儿子伯禽于商奄旧地,是为鲁国,管理剩下一部分殷民。就这样,殷商的遗民就这样被分而治之,再无反叛的机会,周王朝也初现太平;
其次,著《周礼》,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整理,将饮食、起居、祭祀、丧葬嫁娶等都纳入《周礼》。可以说,《周礼》成为了西周社会各种制度和行为的典范,加上分封的诸侯国大都是同宗同源,所以《周礼》也能够在各诸侯国中有效的推行。就这样,周公依靠《周礼》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也加强了周王朝对各诸侯统治的正统性。
二、强大诸侯国的支持
在周公摄政七年后,周成王长大,周公也把政权还给了成王。周成王即位后,当时强大的诸侯国有晋国、齐国、卫国、鲁国等,而且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基本上都是成王的亲戚。晋国的国君唐叔虞,是成王的弟弟;齐国的国君齐丁公,是成王的舅舅;卫国的国君卫康叔,是成王的六叔;鲁国的国君伯禽,是周公的儿子,可以说是堂兄弟;所以说是因为刚刚分封,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和周王朝的关系还比较密切,不像周王朝后期已经各自分家的情况,所以这些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缴贡纳税,出兵勤王,保护者周王朝的安全。
甚至在周成王死后,周康王即位,齐国、卫国、晋国、鲁国的国君也共事周康王,保障了周康王时期周王朝的稳定。
历史上的成康之治,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它的出现,也一定对后面的王朝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二、有什么有逼格的中国历史故事,可以讲一下吗?
少有人知的故事,故能显得渊博
如果真是为了逗佳人一笑,也许可以试试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面试一位要升迁的干部。
你姓什么?
下官姓钟。
你是哪里人氏?
下官是浙江会稽人氏。
张居正突然色变,满脸不悦。那官员莫名其妙,又补充:不过我家从湖广搬到会稽不久。
你且退下。
张居正后来把这官员贬职了事。
时人多以为张居正当时权倾朝野,行事蛮横,但何以两句话就决定此人的霉运呢?
李清照是珍品收藏大家,有些稀世之宝,但丧夫后一个妇道人家颠沛流离,曾寄居会稽钟家,被骗了盗了一些藏品。她在所著金石录后记中记述了此事,直指钟家为贼。张居正应当看过此书,并对会稽钟家印象恶劣。于是,这位来自会稽的小钟在几百年后中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不要得罪女文青,会记仇,会报复,而且几百年都不晚。
2.女文青的报复还是要假手男人完成。
3.被报复的对象往往是无辜的人,甚至是冤枉的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女文青会伤害无辜群众,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恐怖分子。
三、中国文学史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胡适先生是个妻管严。(大声)
张爱玲因为虱子曾多次换公寓。
萧红爱借钱。
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爱唱戏。
张爱玲爱穿奇装异服,那是她的时尚(=_=)。
有多少人喜欢林徽因
沈从文。
徐志摩。
金岳霖(终生未婚,与林家曾住一房)
梁思成(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四、中国历史趣味小故事有哪些值得分享?
宋太祖年间,出现了中国科举史上为数不多的以“武”定文状元的趣事。
某次殿试结束后,王嗣宗和赵昌言水平旗鼓相当,一时难以确定谁是状元的最终归属。武人出生的太祖赵匡胤就想着既然文无第一,那武总能定出胜负,就让两人以“手搏”定赢者获状元。
赵匡胤下令后,两人就在殿上pk起来,结果王嗣宗一拳打落赵昌言的幞头,对方的“地中海”瞬间照亮整个大殿,赵匡胤一看乐了,就赐给王嗣宗状元头衔。
王嗣宗,汾州人,太祖时举进士,与赵昌言争状元于殿前。太祖乃命二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太祖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涑水纪闻》
宋仁宗期间,出现了为数不多的,连续参加科举考试,两中探花的奇事!范仲淹的外甥滕元发就有这样的壮举。第一次中探花,宋仁宗认为滕元发考卷中的一诗不合程式,于是将滕元发罢黜;结果二战,又中探花!
举进士,廷试第三,用声韵不中程,罢,再举,复第三《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