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城有哪些名胜古迹及历史文化名人?
运城市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物古迹,风光名胜遍布全区。历史传说中的“后稷稼穑”、“嫘祖养蚕”、“舜耕历山”、“禹凿龙门”等故事均发生在这里。三国名将关羽、八仙之一吕洞宾、一代名妃杨玉环、思想家荀况、政治家柳宗元、史学家司马光。戏剧家关汉卿、唐代名相裴度、科学家裴秀、文学家王勃、王维、王绩、教育家王通、《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以及开中华民族经贸之先河的春秋时期商人漪顿都是这里人.全市境内文物景点达1600处,占全省的60%,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78处。著名的有全国武庙之冠——解州关帝庙;元代壁画——芮城永乐宫;《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永济普救寺;黄河大桥历史见证——永济黄河大铁牛等。目前,全市正在依次建设开发六大旅游区,即:关公旅游区、永济旅游区、芮城旅游区、龙门旅游区、历山旅游区、名人文化旅游区。近年来,运城市发挥关公文化的优势,连续举办了十四届关公文化节,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促进全市对外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三个人都是运城人说说他们的历史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其中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均在这里。
傅说从政之前,不知何因,曾在奴隶群体中,在傅岩做苦役。那里是虞、虢两古国交界之处,傅险这地方在殷商时期是虞、虢两个国交界处,是潞盐运销黄河以南的交通要道。
胶鬲起初隐居在商地:昔日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胶鬲是其中之一,是作为盐商的祖宗被供奉的,别处供奉的两位,一是海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一是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胶鬲在贩卖鱼盐过程中,十分辛劳,最后被周文王发现,拟举为重臣。但胶鬲当时并没随文王入周,可能是受文王嘱托,仍留在商朝策反作内应。
管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百里奚,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也有人说是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属于运城地区)人
所以能和山西运城有关的是舜帝、百里奚,而傅说在虞、虢两古国交界处做苦役,所以也是运城有关的人物。
三、在历史上,山西省都出过什么名人?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霍光、狄仁杰、毕士安、王琼、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杨业、薛仁贵、狄青,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也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重尔(前697年——前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
荀况(约前313一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
李牧(?一前228),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
纪信(?——公元前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卫青(?——前106),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
霍光(?——前68),西汉政治家。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
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
郭泰(128——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
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
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
吕布(?——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
关羽(?——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
张辽(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
徐晃(?——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
贾逵(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
贾充(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刘渊(?——310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忻州市)匈奴贵族。
孙盛,生卒年不详。太原中都(今平遥)人。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
温峤(288——329),东晋太原祁县(今祁县)人。
石勒(274——333),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党武乡(分榆社县北)人。
慧远(334一416),东晋名僧,雁门楼烦(今宁武)人。
法显(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
王僧辩(?——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
斛律光(515——572),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人。
王通(584——617),隋朝哲学家,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东汾阳(今万荣县西)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郭崇韬(?——926年),五代时期后唐大将,字安时,代州雁门(今代县)人。
安重诲(?——931),五代时后唐大臣。应州人。
石敬瑭(892——942),五代时后晋建立者,936——942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刘知远(895——948),五代时后汉建立者,947——948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刘崇(895——954),五代十国时北汉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太原人,刘知远从弟。
王全斌(908——976),北宋初将领。太原人。先后在后唐、后晋、后周任职。
慕容延钊(913——969),五代后周及北宋大将。太原人。
杨业(?——986),北宋将领。又名继业,太原人。。
呼延赞(?——1000年),并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胆有勇,性格刚强的著名武将。
毕士安(938——1005),北宋大臣。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大同)人。
杨延昭(958——1014),北宋将领。本名延朗,杨业子,称杨六郎。
杨文广(?——1074),字仲容,太原人,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进士出身。
狄青(1008——1061),字汉臣。汾州西河(今汾阳县)人。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字元章,祖籍太原,迁居襄阳。
王彦(1090——1139),北宋上党(今长治)人。
郭若虚,北宋画家,太原人。
元好问(1190——1257年),金末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忻州市)人。
乔吉(约1280——1345),也称乔吉甫,字梦符,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萨都剌(约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并擅长书画,至今故宫还珍藏着他的两幅名画。
关汉卿(约1220——约1300),元朝戏剧家。号已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
白朴(1226——约1306),元朝戏剧家。山西河曲人。
郑光祖,元后期剧作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清徐人。
薛宣(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明代平阳府河津人。
乔宇(1457——1524),明朝大臣,字希大,号白岩,乐平(今山西昔阳)人。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
麻贵,大同府右卫(今右玉县)人。明代守边抗倭将领之一。曾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侵扰,同朝鲜将领合力作战,将日寇全部驱逐出境。
王家屏(1538——1603),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阴(今山阴县)人。
傅山(1607——1684),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忻州人。
于成龙(1617——1684),清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汾州府永宁州(今离石县)人。
阎若璩(1636——1704),清朝考据学家。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
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晋城)人。清代大臣和著名学者。是我国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的总裁官。
孙嘉淦(1682——1753),字锡公,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入。清代大臣,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不畏权贵,处理多起冤案。
康基洲(?——1779),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人。清代地方官。他在任上“办官事如家事”,善于调查研究,权衡利弊,找出原因,定出措施。在引水灌田、兴学育人、拯救女婴等方面都有政绩。
徐继畲(1795——1873),字松龛,代州五台(令五台县)人,清代大臣。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派。本名毓秀,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
高君宇(1896——1925),“五四”运动领导人。原名尚德,山西静乐人。
石评梅(1901——1928),二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山西平定人,毕业于北京女高师。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谷人,早年经营钱庄。毕业于耶鲁大学。
阎锡山(1886——1960),近代山西军阀、国民党官僚。字百川,山西五台人。
王烈:字彦方,平原县(今山东平原)人。生于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8年)。王烈少时师从陈,闻名遐迩。董卓作乱时避乱辽东,并多次拒绝曹操的聘请。七十八岁时病死于辽东。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少时知名,初为曹丕的文学侍从,曹丕继位之后,王昶由散骑侍郎转任洛阳典农、兖州刺史。魏明帝继位,出任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封关内侯、武观亭侯。伐吴之后升任征南大将军,晋封京陵侯。讨伐毋丘俭之乱之后升任骠骑将军,又因平定诸葛诞有功而升任司空。王昶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死后谥号穆侯。
王沈:西晋文学家。字彦伯。高平(今山东巨野)人。生卒年不详。出身寒素,受豪门世族压抑,仕郡文学掾,郁郁不得志,终于乡闾。曾作《释时论》以发泄内心积愤。《晋书·惠帝纪》载,惠帝“居大位,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高平王沈作《释时论》,南阳鲁褒作《钱神论》,庐江杜嵩作《任子春秋》,皆疾时之作也”。《释时论》强烈地指责了世族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揭露了一批无德无才、欺世盗名之徒的可憎面目和卑劣用心:“责人必急,于己恒宽。德无厚而自贵,位未高而自尊。”这些人趋炎附势,党同伐异。文章最后表明了作者自己怀真抱素,淡泊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全篇文章,或庄或谐,辛辣有力,是晋代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散文。传世作品仅《释时论》一篇。
王浑(223~297年),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大臣。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其父王昶是魏国司空。王浑承袭父亲京陵侯之位,属魏大将军曹爽部下。嘉平元年(249年),“高平陵事变”后,曹爽被杀,王浑随之免职。后来又被起用为怀(今河南沁阳县)令,参司马昭的安东将军军事,任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年间(264~285年),为越骑校尉。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但是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太乐(yuè)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王居正(公元11世纪)〔北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生卒年不详。学丹青有父风,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与父王拙同驰名于画坛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