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叫法古懂,从文化这方面来说叫非遗,民间艺人流传下来的手工艺,我们要加以保护,利用传承人知识大力发扬民族文化,大力挖掘民间艺人,使他们的文化艺术不至于失传。
农村的以前的老房子现在的老房子还有保留,雕刻,蓝砖,两层的楼房还有很多,不过早已无人居住,听老人们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再老的都没讲过了
有哪些被严重低估的相声演员?
被严重低估的相声演员,基本上都在天津。根本原因就是天津这座城市太过于封闭,紧挨着帝都,但两者的影响力又天壤之别。天津本土相声演员要得到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基本上都得去北京闯一趟才行,当年的十大笑星基本上都是北京相声演员,高英培也是加入全总文工团才得到一个名额。
像马志明这种在业内拔了尊的牛人,出了天津也影响力不大,巅峰期的巅峰作品之一《五味俱全》也被孙子辈的李金斗吊打。与其说是马志明技不如人,还不如说是掌握着媒体资源的北京相声圈对天津相声圈有着绝对的碾压优势。
而到了晚年,马志明终于多了一个可以让外界传播的身份醒木搬运工,这是流量的狂欢,却是相声的悲哀。
但在娱乐至上的年代,有曝光度有商业价值,不代表相声技艺的高低,有时候还可能是反比。比如郭德纲技艺最高的时期,恰恰是名气不那么大的时候,现在混成流量大户,相声早就丢到九霄云外了,只剩一副专业炒作的皮囊而已。
好的相声,注定是小众,而且曲高和寡的。好的相声艺人,也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而历史也会在将来某个时期,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评价。
简单盘点几个被严重低估的天津相声演员:刘俊杰
刘俊杰属于出了天津就容易被人记混的一位,男人叫“俊杰”的实在太多,但真正能担得起俊杰之名的少之又少,但在相声界的话笑话篓子绝对是俊杰,而且俊得不要不要。
现在已经年近七十的刘俊杰,创作上仍然保持着活力,而且对舞台的热情不减。这点比他师哥赵伟洲就强,两人都是五零年生人还是一师之徒,狗神现在疲软的不行,但笑话篓子依然火力十足,这就是心气儿上的差距。
刘俊杰创作的段子中,《一天零一夜》《老有理》《食品探亲记》都是能在相声史上封神的大作。另外录制传统相声大全,刘俊杰也是主要召集人。
当然再牛的人也少不了一些污点,比如票房6000的神作《笑神穷不怕》,刘俊杰就是编剧,这玩意儿找谁说理去。
佟守本
除了刘文步之外,太平歌词第二位非遗传承人,而且跟刘文步满大街烂梗相比,佟守本先生更像是一股清流,值得你反复品味。
佟守本的相声节奏轻快,嘴里干净,有一股子尚武精神。他跟其他老先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总是让你觉得他特别较真,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抠干净过,所以佟守本的批讲类段子非常出彩。七十好几了在舞台上也丝毫不懈怠,不说跟那些成天跑综艺炒大师人设的商人相比,就算跟天津小剧场的老先生比,佟守本这种精气神也是独一档的。
做艺术就得像佟守本先生那样,得对艺术抱有起码的敬意,那才能出好活。
郝梦春
正经八百的马氏相声传人,跟马军盛伟只是得到马志明指导,却没有马氏的师承相比,郝梦春是马六甲目前唯一的徒弟,他管马志明叫爷爷也是正根。
郝梦春的名气跟实力严重不符,在天津小剧场人缘也相当好,一板一眼的使活,不说荤段子,也不一惊一乍的洒狗血,还能博得满堂彩,也就在天津这种地儿才有市场了。
马军盛伟
这对就不用多评价了,听了都说好,马军跟马志明的距离,比现阶段任何一个青年演员都近,而且以他的天赋,未来不可限量。
但两人这么多年就是不火,这大概也跟马军的性格有关吧,不爱炒作,而且没有综艺感,一旦停下不使活了,就跟不会说话一样。这种人能在艺术上有建树,但商业上就不行了。
盛伟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情商高而且也会配合节目效果,但马军才是舞台主角,你不能总指望搭档把相声以外的事情都包圆了吧。
看看德云社天津分社开业的场面盛况空前,间接的拉动了五一小长假的经济,你说天津还有被低估的相声演员吗?整个天津相声介要是说的特好,谁还花钱看德云社的演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