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都发生在三国这才给了作者灵感安排到了诸葛亮头上。
这主要是为了抬升诸葛亮的地位,所以牺牲了真实历史制造者的荣誉。
赵云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以黄忠为主将,赵云为副将,与曹魏交战。
一日,接获情报,曹军大批军粮送达,黄忠尽起大军准备劫粮。
等他带兵走后,营地只留下赵云和他几十骑兵驻守,却不料,这时候曹军大部队突然前来袭击。
赵云先是率军在远处与曹军先锋接战,且战且退,最后回到了营地。
这时候其他士兵建议放弃营地,利用马匹优势,先行撤退,但是赵云却考虑到一旦营地丢失,这场战争就输定了。
所以为了可以反败为胜,赵云决定了以智取胜,他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制造看似空城的假象。
魏军到来后却甚是惧怕,不敢上前,毕竟赵云威名在前,这恐怕是赵云诈败因他们来此,营地中必有伏兵。
拿不定注意的曹军决定暂避锋芒,先行撤军,不料赵云忽然命人擂鼓呐喊,并以弓箭射击,曹军大为惊骇,越发肯定了赵云伏击的事实,慌乱中大军发生踩踏,死伤无数。
最终靠此计策,赵云“空城计”吓退曹军,而赵云“一身是胆”的名头也由此战而被叫响。
文聘另一场发生在曹魏与东吴。
魏黄初七年,即公元226年,孙权率军亲征为魏国文聘所驻守的石阳。
当时因为孙权乃是突袭,石阳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加上连降几场大雨,城墙都有毁损。
可以说石阳一攻就破,文聘也是束手无策,不过他却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他命令城内所有人都藏了起来,让人看不见,自己也躺在府衙中起不来。
而当孙权接到暗探汇报城中事情,见此消息,顿时惊疑不定。
他说:“久闻文聘乃是曹魏的心腹重臣,断无献城投降之理,而我大军到来的消息他必然知晓,但却毫不紧张,要么是城中有了埋伏,要么就是早得到消息,魏国援军已经不远。”
想到这两种情况,孙权觉得都得不到好处,无奈只能退军。
现在《三国演义》家喻户晓,空城计的光环套在了诸葛亮头上,却不知历史上其实另有其人啊。
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夏,布将薛兰、李封屯钜野,太祖攻之,布救兰,兰败,布走,遂斩兰等。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布夜走,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布东奔刘备。”此战过后,吕布被赶出了兖州,逃往徐州。
《魏书》载:“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曹操用1000多人加随军妇女设空城计骗过有勇无谋的吕布,使吕布错过逆转战局的机会。
空城计故事梗概?
空城计故事概括空城计起因:三国时期,诸葛亮错用马谡失掉战略要地街亭,使魏将司马懿顺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地攻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大将,城中只剩余2500名士兵。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计成空城计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待命,不许私下大声鲜花,如违斩首示众。又让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由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而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是这种情况,都不知如何是好,便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扶琴而笑。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