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简介:《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残石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麻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②创作背景:
此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据宋伯鲁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③小故事:颜真卿作抚州刺史的时候,县里有个叫杨志坚的人,酷爱学习可是家里贫困,同乡人不了解他。他的妻子因为钱财的供给太少,向他要休书离婚。杨志坚写了一首诗送给她说:“当年立志早从师,今日翻成鬓有丝。落托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迟。金钗任意撩新发,鸾镜从他别画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他的妻子拿著诗,到州里去办理官府的公文,以便改嫁。颜真卿在评判的公文上说:“杨志坚很早就钻研儒家学说,很有作诗的名声,心里虽然羡慕高高地考中科举,自身却没有享受到一点俸禄。他的愚昧的妻子看他始终没有考中功名,竟然不想再和他一起生活下去,不愿意象冀缺的妻子,帮助丈夫成就事业;只想学朱买臣的女人,讨厌并抛弃自己的丈夫。给家乡带来耻辱,败坏了道德教化,如果不给以惩罚警诫,怎么能制止这类轻浮的行为呢?妇人应当打二十板子,任凭她去改嫁。杨志坚秀才,资助他粮食布匹让他随着军队暂时担任个职务。”四面八方远近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从此江表一带的女人,没有敢抛弃她的丈夫的。
2、人物简介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郡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创立“颜体”楷书,与、、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历史上的颜真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颜真卿一生最牛的三件事,书法只是业余而已!
颜真卿在书法人的心中,就是个大书法家。颜真卿除了书法很厉害,这辈子还办了很多大事,安史之乱中首举义旗,宣慰叛军李希烈终至被害,等等,堪称李唐王朝一代名臣!
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是颜真卿在办这些大事过程中的细节,我挑选了最令我动容和深思的三个场景,我认为,这三个场景,非常有助于理解颜真卿书法的特质,我估摸学颜的人中,知道的只有千分之一。但我希望中书汇的同学,百分百都知道。
一,斩段子光,舔卢奕血这段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
755年冬,安禄山范阳起兵,铁骑南下,几日之内便渡黄河,陷洛阳,逼长安。正当玄宗抚叹“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位忠臣”,早有准备的颜真卿首举义旗!
当时安禄山所控制的区域以及叛军动态,可见上图。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他哥哥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都受安禄山统辖。安禄山造反,就意味着黄河以西,整个河北(黄河以北)陷落,情势当然万分危急,李唐王朝命悬一线。安禄山将攻克洛阳的“战利品”卢奕等三位高官的人头,派一个叫段子光的部将,宣谕河北诸郡,每到一处,就警示说,谁敢不服就是这个下场。没想到至平原郡,竟被颜真卿截下。颜真卿说,这些人,我都认识,人头是假的,你这是谎报!该当何罪!于是命人当即擒拿并腰斩了段子光。军心趋稳以后,颜真卿对部下说明了真相,祭哭三日。下葬之时,颜真卿见卢奕脸上有血迹,不忍心用手擦拭,就恭恭敬敬用舌头舔干净。历史没有在这个场景停留下来,我却记住了。颜氏兄弟的起义,相当于安禄山叛军后院起火,确实惹了大麻烦。随后,河北多个郡守纷纷反正,起义诸郡推颜真卿为20万义军盟主,共抗贼军。安禄山后院起火,被迫分兵北上夺土门(今石家庄南),围常山(今石家庄)。由于太原尹王承业拥兵不救,颜杲卿弹尽粮绝,城破以后,全家三十多口被杀,这其中,就包括在常山、平原之间联络的颜杲卿之子颜季明,也就是颜真卿《祭侄稿》中的“侄”。现在我们回头看这个场景。颜真卿曾做过执礼的官。我们不知道古人是否有这样的礼节,对所尊重的死者,下葬时要以舌头舔净其血迹。这一个沉重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颜真卿对英烈的无比尊重,对血腥、对死亡的蔑视,面对危难时的勇气和果敢。这种气度,我们称之为“杀伐气”,它与“书卷气”并不对立,但一个书斋中的人,却很难有“杀伐气”。这个舔净死者首级血迹的人,已经是一个浴血的将军。
二,左迁蒲州,上书极言。
颜真卿平原起义得到朝廷重用,迁宪部尚书,兼御使大夫,但肃宗还朝长安以后,由于他知无不言,为宰相所忌,被贬外任同州,次年转蒲州刺史。蒲州,治所在今天的山西永济,长安东北,洛阳以北,曾是帝舜京都蒲坂所在。颜真卿在《蒲州刺史谢上表》说:“此州之地,尧舜所都,表里山河,古称天险,余凶未殄(tian,三声,消灭),防御是先,况扼秦、晋之喉,抚幽、并之背,既号股肱之郡,实资心膂(心与脊骨,喻亲信得力之人或重要的部门职任)之贤。”这句话的大意是,蒲州这个地方自古就是险要之地,现在那些叛军余孽还未扫清,必须做好防御。这里扼秦、晋之喉,抚幽、并之背,这么重要的地方托付给我,实在是皇上把我当做心腹之臣来重用我啊。明明是被降级使用,却偏偏认为这是朝廷重用自己,这个人是不是傻啊!是傻!所以大家是不是有种感觉,颜真卿的字,有点儿傻。
《大唐中兴颂》摘选
获取《大唐中兴颂》高清电子版字帖关注卫星公众号【谷鸣书社】留言:《大唐中兴颂》
此摩崖石刻在今湖南永州祁阳县浯溪碑林中。文后有黄庭坚读后感:“安知忠臣痛至骨,世间但赏琼琚词”句。这种傻,就是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就是范仲淹总结的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忠君是不是愚忠?我认为,这个“君”更应该理解为国与民,而不是皇上,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忠于祖国与忠于朝廷忠于皇上被混淆为一件事。在这一点上,不能苛求颜真卿。为什么对这件事我看的比较重呢?因为我想起了书圣王羲之的事情,他为什么告誓先祖,辞官隐退。不好意思啊,好像有点揭短的意思。五十二岁,王羲之受不了王述的羞辱(由此看出其性格中的敏感脆弱一面),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当官。王述(303年-368年),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东海太守王承之子。谢安称赞王述:“去了皮都是真率”。简文皇帝司马昱评论王述:“他的才干既不出众,对于名利又不淡薄,但只凭一点真率便足以胜过他人许多。”王述因丁忧辞去会稽内史职,由王羲之接任(同时加右军将军衔)。但王羲之内心深处着实瞧不上这个他认为庸俗愚笨的家伙,很不成熟地在吊唁过程中把王述戏弄了一番。细节就不说了。三年后,传来王述任扬州刺史的噩耗,因为会稽辖属扬州,王述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惹不起躲得起”,王羲之既不想辞官,也不想申请调动(他爱上了兰亭),于是便异想天开一厢情愿地上书朝廷,请求将会稽划属越州治下。可惜的是这事被他派去活动的人给办砸了,使羲之“大为时贤所笑”。呵呵,不仅时贤笑,你是不是也笑了?后来王述查到了王羲之在会稽郡种种不法行为,掌握了真凭实据,然后叫他自己看怎么办?应该说,王述还是给了王羲之面子,给了台阶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王羲之于是告誓先祖辞官隐退。故事讲完了,你自己做评判吧。
三,众劝不止,孤胆犯敌。
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多为安、史旧部,他们有强烈的地方割据情结。这也是李唐朝廷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朝廷派李希烈讨伐李维岳等敢和朝廷叫板的逆臣,结果李希烈反而与叛军勾结,准备独霸一方,直接威胁到洛阳。下文直接引用《资治通鉴》第229卷。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诏下,举朝失色。真卿乘驿至东都,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少留,须后命。”真卿曰:“君命也,将焉避之!”遂行。李勉表言:“失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于道,不及。真卿与其子书,但敕以“奉家庙,抚诸孤”而已。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受尽各种威逼利诱,颜真卿不动如山,最终被叛军绞死在蔡州龙兴寺,享年77岁。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给我们民族留下的宝贵记忆。我想起了荆轲,想起了田光,想起了樊於期,想起了高渐离,耳畔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赵悲歌。这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勇气与担当,不正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勇于担当、敢于战斗的精神吗!这时候再看颜真卿的法书,是不是笔笔千钧,字字如山?
《家庙碑》摘选
获取《家庙碑》高清电子版字帖关注卫星公众号【谷鸣书社】留言:《家庙碑》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1200多年后的今天,每每展开颜真卿的碑帖,每每用毛笔摩挲着颜真卿的每一个字,我们仍旧可以充满感情地体验书法世界。
传统经典已是逐渐暗淡的黄昏,但即使在晦暗阴沉的岁月中,蓦然仰视颜真卿这座巨制丰碑,则常常感受到尊严与勇敢,感受到自身血液的重新温暖,乃至澎湃激荡!
这,正是“颜真卿书法节”的宗旨!
看完三件事:
1.点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文章(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鸭!)
2.点关注我,跟谷鸣学习更多书法知识。
3.关注公众号【谷鸣书社】,窥探晋唐笔法。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名臣、书法家。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