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单球门间接对抗”的蹴鞠场景,双方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队员分成左军和右军分列球门两边。参赛两队每队有10名队员,比赛时“鞠”不能落地,落地一方为输。球门网中的空洞,被称作“风流眼”,在球不着地的前提下将球度过球门网中的“风流眼”为胜。踢球的花样和动作叫解数,解数分上、中、下三种,用肩、胸、背、头控球的解数叫上截解数,用膝盖、腰部、腹部控球的解数叫中截解数,用小腿、脚面、脚踝、脚尖、脚跟等部位控球的解数叫下截解数,三种解数可以根据球的落点和位置的不同临时组合面成为成套的解数。图中的队员正使用脚部解数,尽力不让球着地。蹴鞠队员的角色和职责都非常分明:球头的职责是专门把球度过“风流眼”,其他队员如正挟、副挟、左竿网、右竿网,着网、骁色、散立等都使出浑身解数不让球着地,并为球头创造度球的机会。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的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每一种动作又分为若干种:如仅“拐”就有“迎头拐”、“入鬓拐”、“合扇拐”、“背剑拐”等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如:转乾坤、风摆荷、燕归巢、玉佛顶珠、叶底摘桃、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等。古代蹴鞠设有裁判,叫“教正”、“司宾”或“知宾”,其一负责发号司令,其一负责计分。蹴鞠比赛可以进行三局五局不等,一局叫一筹,球着地则输一筹,把球度过“风流眼”赢一筹。这是古时的“计分榜”,左军1:2暂负于右军。古时的鞠是用熟牛皮做成的,中间填充毛发成为圆球,用脚蹴蹋以为戏乐。随着制作技术和工艺的改进,唐宋时期出现了8片和12片皮缝制的球壳。后改填充毛发为放一个动物尿囊,成为充气的球。随着球体变轻和对抗性的减弱,唐代女子蹴鞠也开始盛行起来。这是一位女蹴鞠队员在表演“双肩背月”。
足球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哪个朝代
我国古代足球游戏起源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的战国时代,到了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蹴鞠不仅是民众的娱乐活动,而且成为当时军事训练的重要手段。蹴鞠活动的主要方式不仅是双球门直接竞赛,有专门的竞技场地,有固定的比赛人数,而且在比赛时队员奔跑摔推犹如战场冲杀拼搏,对抗性极强,并且设有专门的裁判执法。
蹴鞠-搜狗百科蹴鞠是山东省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对现代足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8%B9%B4%E9%9E%A0
汉皋佩冷邻江失,金谷危楼到地香运用什么典故
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危楼到地香汉皋佩典故: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日:‘我欲下,请其佩。'……(二女)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喻情人间馈赠信物。金谷楼典故:绿珠,西晋石崇侍妾,善吹笛,时赵王伦亲信孙秀,闻绿珠美艳,遣人到石崇处索取,石崇遂令数十名婢妾出来任意挑选,但使者只要绿珠,石崇大怒不允。后孙秀伪制皇帝诏书逮捕石崇。当时,石崇正于金谷楼上饮酒,介士到门,崇对绿珠说:“我今日为尔获罪。”绿珠泣道:“妾当死以效君。”遂坠楼自杀,后石崇及全族俱被问斩。